小兒呼吸疾病的研究是臨床各專業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在第十一屆中國呼吸醫師論壇暨首屆兩岸四地慢性氣道疾病防治研討會召開期間,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著名兒科專家申昆玲教授接受了
申昆玲教授有著將近30年的兒科經驗,在日常門診中她經常會遇到不少粗心大意的年輕父母驕傲的說:“我的孩子會打鼾,而且和他爸爸一樣響亮!”
“其實這樣非常危險的”,申昆玲教授強調,“打鼾是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的主要症狀,一旦遇到孩子睡覺打鼾,或者張口睡覺的時候就一定要及時入院檢查,導致打鼾的原因可能有腺樣體、扁桃體肥大、鼻梁過低、鼻息肉、小下颌,或者反復的呼吸道感染,必須及時請兒科醫生作出診斷”。
申昆玲教授表示,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視兒童日間活動的管理,卻忽視了夜間孩子呼吸情況和睡姿的觀察。如果兒童時期出現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而又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的話,很有可能導致呼吸暫停、發育遲緩、兒童哮喘、學習能力下降等後果。
呼吸睡眠障礙6成是腺體肥大
根據北京市兒童醫院近年來的觀察數據,發生阻塞性兒童呼吸睡眠障礙的病例中,62%是單純腺樣體、扁桃體肥大,外科手術即可;30%是腺樣體、扁桃體肥大伴發肥胖,外科手術外還需控制體重;5%是肥胖,1%為腺樣體、扁桃體肥大伴鼻息肉,2%為其他。
如何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呢?申昆玲教授表示,其實臨床症狀很簡單,如打鼾、張口呼吸、睡眠不安、出汗、繼發夜間遺尿等;而夜晚睡眠質量不佳也會導致白天行為異常、語言缺陷、多動、食欲下降、學習能力低下等。
兒科看病兩大忌:“見好就收”與“激素恐懼症”
除了系統的向在場專家闡述阻塞性兒童睡眠呼吸暫停的危害,申昆玲教授也對不少年輕父母給孩子看病時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意見,而其中最為明顯的有兩條,分別是“見好就收”與“激素恐懼症”。
所謂的“見好就收”,申昆玲教授表示,有不少孩子患病後如肺炎初期症狀比較輕微,用藥後迅速緩解,此時家長認為“是藥三分毒”,擅自給孩子停藥,這樣的後果很可能是導致小病反反復復,最終加劇病情,付出更大的代價。
而“激素恐懼症”則更讓申昆玲教授印象深刻,經過多年的新聞報道,不少家長已經對激素和抗生素產生了恐懼,一旦聽說需要使用這些藥物就堅決反對。實際上,近年來我國對抗生素和激素的管理已經非常嚴格,已經極少出現醫生濫用激素、濫用抗生素的情況,如果病情需要激素和抗生素,應當毫不猶豫的使用,而不是“一刀切”。
【專家介紹】
申昆玲 主任醫師,教授,副院長,特級專家,醫學博士,博士導師,1958年8月生於北京,1982年3月畢業於北京第二醫學院(現首都醫科大學)兒科系,分配至北京兒童醫院工作至今;1993年獲博士學位。先後在瑞典感染性疾病控制中心、澳大利亞悉尼新兒童醫院、美國威斯康新大學醫學院做為訪問學者進修學習。歷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內科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副教授、教授,1998年11月至今任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 曾獲市衛生局技改二等獎、諸福棠/吳瑞萍兒科醫學獎勵基金會中青年成就獎一等獎、諸福棠/吳瑞萍兒科醫學獎勵基金會優秀論文二等獎、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中華兒科雜志優秀論文三等獎,第二屆全國中青年會議優秀論文二等獎,首都醫科大學優秀教師、首都醫科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跨世紀人才,中國科協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優秀科技工作者。共發表論文28篇,出版著作4部,培養碩士18人。
擅長 兒童支氣管哮喘,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兒童的病毒感染性疾病顱腔內外溝通性腫瘤的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及神外疾病神經內科疾病,尤其是腦血管病、帕金森氏病及老年期癡呆等 兒童支氣管哮喘,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兒童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 |
2歲寶寶拉肚子怎麼辦
2歲寶寶拉肚子怎麼辦 寶寶生病,爸爸媽媽也會跟著難受,有些媽媽甚至一碰到寶寶生病就亂了陣腳。其實,寶寶生病時,給寶寶做好護理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當2歲的寶寶腹瀉時,爸爸媽媽就該做到以下幾點。 1、及時補充身體 |
![]() |
秋季,讓寶寶的皮膚不過敏
過敏性皮炎是一種以紅、腫、瘙癢、結痂和脫屑為特征的發炎性皮膚疾病。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2—3個月開始發病,通常在3—5歲時緩解。 嬰兒期症狀:兩頰皮膚干燥、發紅和脫皮再延伸到臉部、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