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開也是平常事,他人照顧需信任
和寶寶分開的時候溫柔而堅定的態度並非一件壞事。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學會平靜冷淡地處理你們的偶爾分離,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分開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媽媽也可以考慮讓其他人幫助你一起照顧孩子,把粘你一個人變成粘你們兩個人,慢慢寶寶就會和更多的人接近了。
2.多聊天,多伙伴
讓寶寶親近大自然,多觀察其他小朋友,結識幾個小伙伴,和其他人聊天。這樣做能夠讓寶寶的視覺更寬更廣,興趣及樂趣涉及更多層面,那麼粘人的行為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3.及時回應媽還在
如果你要暫時離開孩子的視線在家裡其他地方活動,可以大聲和孩子聊聊天、唱唱歌,讓孩子感受到你沒有離開他。比如說當你要在廚房做飯的時候,你可以將孩子放在門口,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然後再去玩自己的游戲。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你就可以關上門,但記得要跟保持與孩子聲音上的溝通哦!
4.全心全意焦慮平息
寶寶在一歲到兩歲期間會受到漸漸豐富的內心感受沖擊,這個時候他需要家長給予他全心全意的安全感。美國依賴情感研究專家霍華德教授解釋說:“這樣做會讓孩子知道,你多麼可靠,多麼願意和他在一起,那麼他的焦慮最終會慢慢平息。”
5.一切包辦非好事,專橫跋扈由此生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只有一個小孩,爸爸媽媽將孩子日常大小事情一手包辦,會影響寶寶的獨立性。部分寶寶可能在面對新事物、新環境或陌生人時不自信甚至退縮,還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因嬌慣而專橫跋扈,影響人際交往。

家長平時要做到寵而不溺,讓孩子自己承擔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然他會慢慢喪失責任心,依賴性也會越來越嚴重。如果孩子已經依賴感很強了,家長除了要學會拒絕,適當忽略他的粘人行為,還可以通過游戲比賽的方式吸引他獨立做事,並及時表揚他的每一點進步。
6.控制多變的情緒
家長前後不一的態度和多變的情緒會讓孩子安全感下降,變成“粘人娃”。有的父母心情好時,能夠耐心地被孩子“粘”;心情不好時就把孩子一把推開或者大聲說孩子煩人,這種前後不一致的態度,容易使孩子無所適從,反而會增強孩子的“粘性”。家長在孩子面前要保持良好的情緒,遇到心情不好的時候,先處理好心情,再去面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