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的時候,是不是都嚇壞了各位爸爸媽媽呢!所以這個時候,父母對寶寶的護理比平時來得更加細致、認真、謹慎。不過,在護理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常常會犯下一些錯誤,自己都沒有察覺,或許說養成一種習慣,但這種習慣對於照顧發燒寶寶是不好的。今天,小編就列舉一些在護理發燒寶寶時,爸爸媽媽易犯下的錯誤,各位爸爸媽媽引以為鑒哦!
錯誤一沒把握測體溫時間
孩子的平均正常體溫是37℃,但一天中會有上下變化。有的寶寶在短短的數小時內體溫會上下相差近2攝氏度。通常清晨體溫最低,下午或傍晚達到最高。有時體育鍛煉、情緒興奮激動、進食和周圍環境等因素也會導致體溫升高。有些父母就會選擇在這種“高溫”時刻,給寶寶測體溫,結果當然偏差很大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在寶寶完全平靜下來,或是在吃完一頓熱菜熱飯30分鐘之後,才測量體溫。另外,向醫生敘述孩子病情時,應告訴醫生你是在一天中的哪段時間給孩子量體溫。
錯誤二用耳朵測溫法
有些父母為了圖方便,或者是不了解,就用耳朵溫度計給寶寶測量溫度。說句實在話,耳朵溫度計對3歲以下的幼童不太適合。
為不滿5歲的寶寶測量體溫的最精確的方法是采用直腸測量法。爸爸媽媽可以在帶孩子上醫院看病時,請醫生為你作示范操作。在孩子大約5歲左右時,基本上可以用口腔溫度計為他量體溫。當孩子腹瀉、惡心、嘔吐或熟睡時,也可以采用腋下體溫測量法。就醫時應該告訴醫生你是用什麼方法為孩子量體溫的。
錯誤三只關注發燒症狀
體溫本身並不是觀察寶寶疾病最關鍵之處。對大人來說,體溫的高低通常反映出疾病的輕重程度。可是,寶寶可並非如此,因為他們的身體對溫度的控制還不完善。有的孩子在感染輕微疾病時,發燒也達40℃,然而在得更嚴重的疾病時只有38.3℃。
所以,寶寶發燒時,家長更應觀察他的臉色、神態和行動。一個體溫為38.3℃卻臉色灰白、安靜得有點反常的孩子,也許比一個體溫為39.4℃但仍能滿屋子亂竄亂鬧的孩子病得重。如果發燒的孩子出現以下症狀,不管體溫如何,都應請醫生診斷:
1、一直哭鬧不停,不管誰來安慰都沒有用;
2、很難被喚醒;
3、如果有人想觸碰或者移動孩子,他就哭鬧;
4、脖子僵硬,不靈活;
5、手臂、大腿或身體的其它部位出現不能控制的抽動、痙攣;
6、神志不清,行動怪異(看見或聽見不存在的東西,說些很奇怪的話或行動反常);
7、呼吸時伴有雜音;
8、不能吞咽任何食物,並不住地流口水;
9、皮膚上出現紫色的斑點;
10、膚色灰白或呈暗藍色;
11、脈搏微弱卻快、急(不滿1歲的孩子每分鐘脈搏超過160跳,年滿1歲的孩子每分鐘超過120跳);
12、排尿時有灼燒或疼痛感;
13、腹瀉時大便中帶血。
所以,各位爸爸媽媽可要學會察言觀色,不要單單關注寶寶的體溫而已。
![]() |
兒童免疫力差怎麼辦 多喝水
兒童免疫力差怎麼辦 1、多喝水 這樣可以保持黏膜濕潤,使其成為抵擋細菌的重要防線。 2、不要隨意使用抗生素 當感染不是很嚴重時,盡量不要用抗生素,而要靠自身的免疫力, |
![]() |
酒精降溫危害大,如何正確給寶寶物理降溫?
給孩子降溫應首選藥物降溫,物理降溫必須在有醫囑的前提下謹慎使用,不適當的物理降溫容易導致孩子血管收縮,對病情有害無益。而醫院進行物理降溫的前提必須是孩子服用藥物後體溫還是無法有效降低,如果繼續發燒恐怕導致身體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