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育兒新知 >> 如何教育寶寶要提高防范意識

如何教育寶寶要提高防范意識

  記者進入幼兒園,假扮孩子父母的熟人進行測試,發現一半孩子防范意識薄弱

  面對零食的誘惑,面對玩具的吸引,面對自稱是“爸媽”的同事朋友,有的幼童會提出質疑,但也有不少幼童會輕易相信,並跟對方走。如今,幼童被誘拐事件時有發生,給家庭帶來極大的傷害,孩子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范意識亟待提高。

  當有陌生人“行騙”時,幼兒園的孩子們會有怎樣的反應,他們的安全意識如何?6月2日,記者走進五一路小博士幼兒園、金色搖籃幼兒園,測試孩子們的自我防范意識。

  “媽媽的朋友”差點騙走6歲男孩

  在五一路小博士幼兒園快要放學時,記者事先向幼兒園老師打問到了一些孩子及其父母的名字,然後裝作孩子父母的朋友進行試探。“你是段雨潤嗎?”小男孩看了看記者,然後點點頭。“我是你媽媽的朋友,你媽媽有事來不了,讓我接你回家,跟叔叔走吧。”記者說。6歲的段雨潤立刻收拾好自己的東西,背上小書包跟著記者就走。“段雨潤你要去哪兒?”幼兒園老師問。“老師,這個叔叔是我媽媽的朋友,我媽媽讓他來接我。”段雨潤為“騙子”叔叔解釋。“你見過這個叔叔嗎?”老師問。段雨潤撓了撓頭說:“沒見過。”“那你就敢跟他走?”“他說是我媽媽的朋友,他知道我的名字。”“這個叔叔騙你的,他不認識你媽媽。以後碰到陌生人,千萬別跟著走。”“那他怎麼會知道我的名字?”段雨潤一臉疑惑。“這是老師告訴叔叔的,叔叔和你做的一個游戲。以後你要記住,知道你名字的不一定是你父母的朋友。”老師叮囑。段雨潤恍然大悟,認真點點頭。

  面對陌生人的糖果6歲女孩大喊“有毒”

  在金色搖籃幼兒園,記者經過半個小時的套近乎,有些孩子開始放松戒備,跟記者玩起來。隨後,記者從包裡拿出一把糖果,告訴孩子們想吃糖的,要說出自己父母的姓名和家庭住址,孩子們爭著回答。“叔叔帶的糖果不夠,咱們出去買好不好?”沒有拿到糖的孩子便准備跟記者走。

  正當記者竊喜“糖衣炮彈”奏效時,人群中突然跑出一個小女孩,大聲喊:“大家不要吃,小心糖裡有毒。”她一邊說,一邊從小伙伴手中奪過糖果,退給記者。“叔叔不是壞人,怎麼會給你們有毒的糖呢?”小女孩名叫馬菁藐,今年6歲,讀大班。她瞪著眼睛說:“媽媽說不能吃陌生人給的東西。”聞聽此言,拿到糖果的孩子們紛紛把糖退了回來。

  不知道家長電話4歲女孩識破“騙術”

如何教育寶寶要提高防范意識

  在小博士幼兒園,記者又找了一個小女孩,“趙婧瑄,你媽媽有事,讓叔叔接你回家,叔叔是你媽媽的同事。”記者故伎重演。

  “我不認識你。”4歲的趙婧瑄回答得很干脆。“可我認識你,你叫趙婧瑄,你媽媽叫冀虹。”記者說出了孩子母親的名字。“媽媽不讓跟陌生人走。”趙婧瑄還是一臉警惕。

  “叔叔真沒騙你,你看叔叔帶了好吃的。”記者開始“威逼利誘”。“你知道我媽媽的電話嗎?我要給媽媽打電話。”趙婧瑄突然提出要求。“叔叔沒帶手機,你跟叔叔走吧。”孩子的要求完全出乎記者預料。“你不認識我媽媽。”趙婧瑄已經意識到了面前的叔叔是“壞人”,眼淚開始在眼眶裡打轉,立刻向老師跑去。記者的“誘騙計劃”徹底失敗。

  在兩所幼兒園,記者對不同年齡段的30余名幼兒“行騙”,結果發現,有一半孩子會上當,其中大部分是性格外向、自制力不強的孩子。記者從沒被騙走的幼兒口中了解到,他們的家長經常教孩子如何自我保護。

  ■鏈接

  不接受陌生人東西要學會求救

  一、家長和老師要告誡孩子,不要擅自離開幼兒園。孩子只要在幼兒園,即使遇到騙子,也會被老師識破,或發現被騙時可以向老師求救。

  二、告誡孩子不要隨便接受陌生人的東西。尤其對於自制力差的孩子,要反復叮囑。

  三、讓孩子盡可能多地記住家庭信息,如:家庭住址,父母的姓名、電話、工作單位。家長如遇特殊情況,托他人去接孩子,可以讓孩子給父母打電話確認一下。除此之外,無論陌生人說什麼,都不要讓孩子跟他走。

  四、教孩子學會向老師、警察等人求助,有事撥打110。同時,幼兒園也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教師的安全意識,禁止陌生人隨便進入校園,對外來人員進行登記。完善幼兒接送制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告訴媽媽們:腹中胎兒也是有情緒的

新的研究發現,胎兒還能對母親相當細微的情緒、情感差異作出敏感的反應:  第一類為理想母親  她們盼望得到孩子。這類母親懷孕感覺最佳,分娩最順利,小孩身心也最健康。  第二類為矛盾母親  這類母親表面上似乎很高興

帶孩子看病要做好4件事

孩子生病了怎麼辦?趕緊送醫吧。送醫前別忘了帶好必備物品,並給寶寶做好防護措施。孩子孩子看病,家長一定要做好以下幾件事:  1.帶好必備物品  醫保卡:醫保卡的作用就是為了應付高昂的醫藥費,要是把醫保卡忘掉,媽媽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