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為什麼會口吃?
遺傳因素
已有學者提出某些基因和口吃有關,但是基因導致口吃這一假說仍有待進一步驗證。口吃是一些家族的家族病,但是目前還沒有探明這類家族發病到底是源自遺傳因素還是源自社會因素。
語言神經中樞發育不良或神經生理異常
即與發音、對語言理解甚至讀書寫字有密切關系的神經系統發生障礙。
在學齡前兒童當中,男童口吃的比例是女童的2倍。且女童口吃康復的比例高於男童。在五年級(大約11~12周歲)以後,男女口吃比例增大到4:1。家長在發現兒童有口吃症狀後,應當立即帶孩子找言語治療醫師就診,不應拖延,更不應坐視不管、祈望口吃自動康復。
有研究顯示,由孩提時代出現的持續性口吃,可能是因為左腦不正常,造成大腦皮層與說話能力有關的地帶出現不銜接的狀況。專家指出,由於左腦未能充分掌握讓語言區域運作的時間性,左腦過度彌補這個缺失,令說話不能流暢。利用磁共振儀器掃描口吃人士的大腦時,研究發現,他們存在某個區域的活動或組織結構與說話正常的人士不同(如大腦皮層的語言側化、中樞高級聽覺區颞平面等異常,及前扣帶回、前島葉、基底核、小腦、邊緣系統等活動異常)。
心理原因
如精神緊張、焦慮、應激。精神因素是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
生理疾病
如兒童腦部感染、頭部受傷以及患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紅熱等傳染病後也易引起口吃。
驚嚇
兒童時期由於驚嚇而口吃的不在少數。有的父母過於嚴厲,當孩子太頑皮或做錯了某件事時,就對他們責罵他們。尤其是當孩子說錯話的時候,突然地大聲責罵讓孩子受到驚嚇,從而變得口吃起來。另外,環境的驚嚇刺激也可能導致口吃,如父母間的吵鬧、發脾氣都能使兒童在語言上突然發生口吃。
發展不平衡
在2~7歲之間,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寶貝的表達和表現欲望逐漸增強。但語言機能尚未發育成熟,孩子的思維能力、詞匯的掌握和組織句子的能力都在發展階段,這使他們在表達復雜的思想時感到困難,說話過於急躁、激動或緊張。急於表達時,造成頭腦中儲存大量語言信息,但表達能力卻跟不上,思考與說話的速度無法配合,從而出現較多的口吃現象。
父母要求過急
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快有慢,有的未滿周歲就能說出簡單的語言,也有的2歲後還不能找到適當表達方式。有些父母過於心急和敏感,把孩子學話時猶豫不決或輕度頓挫看作是口吃。當孩子學話時,過多的矯正或進行斥責、嘲笑。爸爸媽媽的這些表現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副作用,使他們對自己說話也產生不滿和緊張感,從而回避一些普通的交談和某些特殊的場合,口吃現象也逐漸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兒童口吃西醫治療
目前口吃治療多集中在非藥物治療上,有言語訓練,心理治療,生物電反饋節拍器,改變發聲方法,延遲語音反饋方法,聲音掩蔽法等等,其中口吃嚴重者可服用小劑量氟哌啶醇治療,劑量0.5~2mg,每日1~2次,或服用抗焦慮藥治療。
兒童口吃中醫治療
珍珠粉:3次/日口服,有鎮驚安神作用。
蟬衣粉:將蟬衣適量焙干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每日2次口服,有祛風止驚,安神作用。
銀花、菊花、胖大海泡茶飲:用上藥,開水沖泡,每日1劑,當茶飲,有消除咽部異物感的作用。
鉤籐飲:用鉤籐,開水沖泡,當茶飲,每日1劑。
地龍粉:將地龍干品焙干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每日2次,有祛風止抽作用。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
![]() |
判斷寶寶汗多是否正常
小兒汗症(盜汗、自汗) 汗症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種病症,即在安靜狀態下,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小兒體秉腠理疏薄,在日常生活中,若因天氣炎熱,或衣著過厚,或喂奶過急,或活動劇烈,都可引起出汗,如無其他 |
![]() |
嬰兒怎樣才算便秘了
一、嬰兒怎麼樣才算是便秘了? 1、正常嬰兒糞便是怎樣的? 小兒由於年齡、飲食、排便習慣等的不同,每天排便次數可以不盡相同。嬰幼兒糞便的次數和性質常反映著小兒胃腸道的生理和病理狀態。母乳喂養兒、人工喂養兒以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