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新招:有教無類的嬰兒教育

新招:有教無類的嬰兒教育

    這就是所謂父母的“愛心”,同一般的打算或野心完全不同。不過光是自己心中描繪,描得再多也無所謂,若是對剛出生的嬰兒,也要特意去計較或關懷他是男是女,那在幼教上就值得考慮了。

  新招:有教無類的嬰兒教育     實際上3歲以前的男、女嬰,無論在肉體上或是精神上,都不會有多少性別上的差異。人們也不必顧忌該喊他“小弟弟”或“小妹妹”。或許就是反映這種實際感覺而來的吧,在人稱代名詞中,就有中性的、不分性別的“娃娃”一詞。在學識上,也認為所謂第二性別的“像個男性”、“像個女性”等,要到相當歲月後,才會出現在肉體上。著名幼兒心理學家范·奧斯坦因,在其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即已闡明,幼兒須至4~5歲,才會在游戲或是模仿等行動或性格上,出現明顯的性別差異。所以說,3歲前的幼兒的性別差異,可以說只在於誰有“小鳥”誰沒“小鳥”而已。   新招:有教無類的嬰兒教育     如此,那麼假定出生後就憑著父母的片面判斷,特意選擇一些符合男女孩的東西,說這是男孩的,這是女孩的,也就是說要完全限制在大人的判斷之下時,試想這將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嬰兒還不懂得喜歡這個或不喜歡那個,假如你要片面地替他想“男孩就不要穿紅色衣服”的話,那就只能幫助幼兒帶來迷惘而已了。     說得極端一點,男孩不妨讓他多穿一些花紅衣服,女孩也可以給他球棒或手槍等玩具。至少當男孩對洋娃娃感到興趣的時候,你不可以訓斥他說“男孩子也玩這種東西”,若是女孩子玩起摔跤,你也大可不必阻止她玩。就像德國詩人李爾克(R。M。Rilke)那樣,也有男人而穿女性衣服長大的情形。可是他有沒有變成好像女人一樣的男人呢?沒有,完全沒有。假如你要擔心這一點,還不如去擔心大人以即成觀念去區別男女,局限幼兒所擁有多種多樣的可能性,這樣要比較的更好些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孩子驚厥 家長要先提供病史

醫生:“孩子抽搐多長時間了?發燒了嗎?原來有過這種情況嗎?”  家長:“你趕緊搶救我的孩子,哪那麼多廢話!”  在兒科救治驚厥患兒時,這是很常見的一幕。很多家長面

嬰兒便秘的常見病因

常見病因有:  1、飲食不足  嬰兒進食太少時,消化後液體吸收余渣少,致大便減少、變稠。奶中糖量不足時腸蠕動弱,可使大便干燥。飲食不足時間較久引起營養不良,腹肌和腸肌張力減低,甚至萎縮,收縮力減弱,形成惡性循環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