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憂心:
起跑線論讓孩子變盆景

“超過七成家長不知道什麼才是孩子發展的良好方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它反映了家長面對現實的一種思考與無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教授麥志強不無憂心地說,這說明已經有很多家長感受到過分追求考試分數對孩子的摧殘,但是,在現實中,名園→名校→好工作→好生活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孩子發展的理想之路。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個論調可以說害了我們一代人。”麥志強說,在這種論調之下,中國的孩子現在都變成了龔自珍的《病梅館說》裡的盆景,完全被成人社會的標准扭曲了。
“首先,什麼時候叫贏?所謂的輸贏,也全都是把成人社會的標准強加在孩子身上。”他說,“再者,什麼叫起跑線?小學?幼兒園?胎教?再往前推,是基因?再推,就要進行種族的優化了。”
麥志強尖銳地指出,所謂的“起跑線”論,嚴重扭曲了整個家庭教育的價值取向,最終把家長帶進了一個虛無的競爭誤區,而最終激發的,卻是無窮的市場生機,那些形形色色以此為名義的校外輔導機構成了最大的贏家。
輔導機構竊喜:
來錢比房地產還快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起跑線”論是校外輔導機構最青睐的廣告語,因此,這些機構也是這一論調最直接的獲益者。
“正是這種‘贏在起跑線上’的心理,才讓校外輔導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某英語教學機構課程顧問NACY說,很多家長都有從眾心理,“因此,我們這裡經常是一個班中半數以上本來就是同學。”
她說,這也是各種校外輔導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原因。“可以說是商機無限,一年才上100多個課時,收費卻高達1萬多元。來錢簡直比昨房地產還快。”
廣東家長十大家庭教育困惑
樣本數:25萬人次
1.什麼才是孩子發展的良好方式(64.8%);
2.怎樣預防孩子染上網瘾(57.7%);
3.誠實的孩子會不會吃虧(54.8%);
4.該不該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較(52.4%);
5.怎樣賞識孩子才會進步(49.9%);
6.孩子為何與我們對著干(48.3%);
7.如何向孩子表達更多的愛(47.7%);
8.家庭教育到底要教育什麼(47.6%);
9.是督促孩子完成作業,還是督促孩子按時休息(47.1%);10.該不該讓祖輩帶孩子(44.5%)。
低收入家庭易忽視孩子安全
高收入家庭孩子多不愛學習

調查還顯示,不同收入群體的家庭教育困惑差異也比較明顯。低收入家庭可能對孩子安全問題無暇顧及。從實際情況來看,發生傷害事故的兒童往往在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家庭發生較多。
而中等收入家庭比較注重孩子的自主發展。6000~10000元收入程度家庭的家長往往在教養方式上比較民主,尊重孩子,鼓勵孩子自主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10001~15000元和15000元以上收入家庭中的家長對“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和“家庭教育到底要教育什麼”的困惑比中等收入家庭明顯。報告分析,高收入家庭的家長可能由於事業或工作壓力因而較少關注和陪伴孩子,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比較多。因此,這類家庭的父母必須意識到親子關系無可替代,再忙也要留出時間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