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興教授:物質豐厚了,孩子更要“窮養”!

我比較認同第二種代表性觀點:男女都一樣,都應該‘窮養’。至於條件“富”了,做不到“窮養”,我就不敢苟同了,這些家長可以去了解一下比爾蓋茨和李嘉誠對孩子的“窮養”,或許會有所啟發。
這是家庭、社會結構急劇變化的時代,有人提出“富不過一代”,加上現在多是“獨生子女”,造成對孩子的要求是:只能成功不許失敗。加上女性也越來越多地參與社會活動,時代賦予了女性更多的社會義務和責任,這些都成為男女都應該“窮養”的依據。
該怎麼“窮養”?家長先教會孩子做好兩件事:
一、主動、大聲、看著大家打招呼;
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這兩件事看似小皮毛,其實包含著深刻的含義和作用。其一是從小養成禮貌待人,自信陽光的性格,並且積極互動;其二是去除現在普遍存在的‘過保護’現象,孩子在自我學習過程中,意志力、抗挫能力、情緒控制能力都能得到培養。”
當今社會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素質的競爭。其實,窮養也好,富養也罷,關鍵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直善良的品格。
古典經典《弟子規》就精辟地告訴我們先做人再做事的道理。“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教育的“教”字就是孝在先文在後,可見我們的老祖宗非常有智慧。
專家蘇玲:女孩養貴氣,男孩養志氣!
現代社會,物質豐裕了,家長要正確地理解和實施“窮養”。
“窮養”不是讓其餓著、凍著,是在物質上對孩子有所限制,這樣長大才懂得珍惜和奮斗;再者,家長可能有足夠能力讓孩子享受,但還是要從小培養吃苦節儉的習慣和堅韌的性格。
有了這樣的理念,再去具體地實施就容易多了,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是讓保姆每天為其准備好早餐,還是讓他自己早點起來,煎個雞蛋,熱杯牛奶;是小車接送,還是讓他自己乘公車上下學;是買個普通書包,還是高檔拉桿書包;零花錢給還是不給,給多還是給少;上大學時住普通宿捨還是高級公寓……
據報載,湖南曾有一對生意上十分成功的父母為了培養他們已經有些纨绔習氣的孩子,選擇了變賣所有家產,並對自己十六、七歲的孩子謊稱已破產,帶著孩子回到農村老家去種地的真實故事,可能可以給家長們不小的啟發。
我認為,“男孩窮著養”強調的是挫折教育,側重意志的培養,養的是“志氣”;而“女孩富著養”強調的是文化修養的投資,側重性情的陶冶,養的是“貴氣”。
現代家庭的幸福也在於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只要你理念正確了,做起來都游刃有余。
專家謝巧菊:“窮養”不難,父母要適當“偷懶”!
在調查中,有部分家長表示,“窮養”孩子說來容易做到難。其實,我覺得,“窮養”孩子並不難,關鍵在於家長心態能否改變。

不少家長總抱怨孩子懶、自理能力差,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過分“勤快”了。孩子到了自己學吃飯的年齡,家長見不得滿桌的狼籍,最後忍不住出手喂飯;孩子撿個玩具撿半天,看著一地凌亂,家長又忍不住收拾得整整齊齊。
“窮養”孩子,首先體現在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相當一部分家長難以堅持。因此,家長在“窮養”孩子的過程中要適當“偷懶”,一定要學會忍受孩子的不完美,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
此外,現在的獨生子女普遍比較自我、霸道,家長在生活細節上還要學會對孩子有所保留。孩子要“十分”,家長給個“六、七分”就好,不要超過“八分”。比如帶到超市買吃的,不要順著孩子什麼都買,回到家裡也不要一口氣全部吃光,要教孩子學會克制、節儉和適量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