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吃午飯的時候,女兒突然問了我一句:“媽媽,您是不是恨鐵不成鋼?”我聽了感受很是復雜,她怎麼知道我在想什麼?正在我快速地考慮怎麼回答,到底是承認還是偽裝的時候,她又拋過來第二句:“我們老師說了,恨鐵不成鋼的家長,永遠都不會知道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然後就走了,留下我坐在飯桌邊目瞪口呆。

女兒的叛逆期好像格外長,在初二下半學期達到了頂峰。這個時候女兒十四歲,我四十歲。
十四歲和四十歲相遇,會怎麼樣?有個繞口令這樣說: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誰把十四說四十,誰的舌頭伸不直,誰把四十說十四,照著屁股打十四。可見這兩個數字天生就這樣互相擰巴,碰在一起鬧不好就擦出火兒星來。從生理上講,四十歲的女人正面臨更年期,而十四歲的孩子正是青春期;從心理上講,四十歲的女人因為有了一定的閱歷,什麼都有了自己的一定觀念和見解,恨不得把這些好不容易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一股腦傳授給孩子,而孩子這個時候正是自認為什麼都懂,認為自己是個大人了,正是不甘心束縛的階段。一個要掙脫,一個要緊緊把握,怎會不擰巴。
可是女兒的話讓我在生氣的同時靜下心來思考我和女兒的關系。我抱回了一堆關於孩子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特點的書,打算攻克女兒的青春期。第一個周末,我帶女兒去外面玩,中午就在外面吃飯,邊吃飯邊聊天,吃完了我和女兒都挺開心。結果回家路上,一看女兒走路時兩只手插在褲兜裡,脖伸著,頭昂著,裝成酷酷的樣子,就覺得看不慣:哪像個女孩子!立刻一股無名火竄了出來。隨著訓斥聲,女兒梗著脖子,比我還生氣。一周的克制和一個周末的努力全泡湯了。
盡管第一次以這個局面收場,我知道我還是應當在接受中慢慢引導她,或是在引導中慢慢接受她。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前提就是要與女兒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掌握與女兒溝通的技巧,包括什麼時候與女兒聊天,如何向女兒道歉以及溝通的種種方式。我發現了一個秘訣,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尤其是管住自己的脾氣。

半年過去了,看得見的進步是女兒的成績上去了,孩子的班主任讓我在家長會上談談經驗,我實話實說,以前總是關注孩子的分數,跟這個比跟那個比,比來比去一肚子氣,然後氣就洩到孩子頭上。現在我自己先管好自己,不隨便批評女兒,然後自己調整心態,主要改善和女兒的親子關系,碰撞少了,心態自然就平和了——不需要互相忍受對方,接受女兒偶爾的叛逆行為,也少參與對她的學習的評判,讓她自己評判自己。
這個時候再理解恨鐵不成鋼這句話,女兒的老師說的是對的。一個恨鐵不成鋼的家長,是不懂鋼鐵如何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