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惡作劇,諸如此類的還有把水倒在火爐裡澆滅爐火;故意把大人關在門外而不開門等等也都是惡作劇行為。
對待這種行為家長一般有這樣幾種做法:
1、是惱怒訓斥,體罰痛打。家長不問緣由不論場合,聲色俱厲,嚴辭呵斥,甚至拳腳相加,讓孩子飽受皮肉之苦。
2、是溺愛袒護,輕描淡寫。家長明知孩子的做法不對,可是卻以孩子還小,大了自會好為理由不做批評教育,只想息事寧人地告訴孩子“不要再這樣”了事。
3、是不認真對待,甚至曲解誇贊。有些孩子惡作劇的對象是別人,因此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點子多”,“機智能干”,而把它作為一件好事加以誇耀。
4、是探尋原因,批評引導。對孩子的惡作劇家長既不護短,也不粗暴處理,而是探尋其行為的緣由,指出其作法的錯誤或不妥處,引導孩子提高認識,改正錯誤。
顯然,前三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正確的處理方法應該是第四種。
處理孩子的惡作劇行為時,家長要注意這樣幾點:
1、要從品德培養的高度來認識孩子的惡作劇行為。惡作劇行為往往是孩子無意間偶然的靈機一動,並不是其品德意識直接而真實的反映。但不重視它,任其發展,也將養成孩子不良的行為習慣。這是處理這類問題的立足點。
2、要積極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惡作劇的後果,促進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識。惡作劇是一種非理智行為,其後果總是事與願違。家長要向孩子講明其危險,引導孩子認識這種行為不光對孩子自身有一定的危險,而且給他人也帶來一定的損害,從而教育孩子從小樹立關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3、要認真分析惡作劇的動機,注意區別對待。孩子惡作劇的動機有所不同,有的是對家長未滿足其要求的報復,有的是出於對事物的好奇,也有的是認識上的局限,等等。因此,不可一概而論,而要區別對待,該批評的要批評,該引導的要引導,該教育的要教育。
4、發現孩子惡作劇時要及時處理,抓住時機,趁熱打鐵;同時要講究場合,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樂於接受。
![]() |
為何寶寶出生就有ABO溶血
正常新生兒的生理 |
![]() |
孩子也要心理營養
“補鈣、補腦……千萬不能讓孩子缺了營養”,當許多家庭將培育後代的注意力放在生理營養上時,心理營養的缺乏日漸影響著兒童的健康成長。目前,我國有8%到10%的兒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