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兒童心理發展

兒童心理發展

  知覺的發展

  知覺是對感覺的加工過程,發生較晚。生後4~5個月才出現手眼協調動作,這是最早出現的知覺形式。其他形式有空間知覺、距離知覺、自我知覺、時間知覺、深淺知覺等。

  知覺是觀察力的萌芽。約3~4月時出現形狀知覺,24個月時有整體知覺,能把外顯的和部分被遮蔽的物體看成同一物體。l歲末開始有淺表的空間和時間知覺,但要到3~4歲才能辨別上下,前後,昨天、今天和明天,早晨和晚上,5歲才能辨別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研究表明,知覺發育的早晚和小兒與外環境的接觸有密切關系。把6~7個月還不會爬的小兒放在“視崖”(一種模擬的觀察場景)上,他們並無害怕感覺;而同齡會爬的嬰兒即便有母親保護,也不肯從“崖”壁往下爬,而是設法後退或回避。這說明,後一類小兒已經有了深度知覺。在知覺的基礎上觀察力逐步發展。年齡越小,觀察越短暫,空間越狹窄,觀察的目的性和時間性越缺乏。小年齡兒童只會觀察外表現象,不會觀察事物內在聯系。要加快知覺發展應多讓小兒作各種游戲,尤其要創造條件讓他們多擺弄各種物體。

  注意的發展

  注意,是對一定對象的有意識的指向性認知過程,它是“心靈的門戶”,獲取知識和發展智力的起點。出生後不久即具備無條件的定向反射能力,以後逐步發展成兩種注意。一種沒有預定目標、是不由自主的注意,稱無意注意;另一種有預定目標,是通過主觀意願來支配的注意,叫有意注意。小兒年齡越小,無意注意越占優勢。2個月時,當發亮或色彩鮮艷的物體出現在視野內時會睜眼注視,並發出喜悅的聲音;3個月後能集中注意一個新鮮事物;5~6月時能穩定地注意某事物。這些注意一般不持久、不穩定、容易分散。6~7個月後小兒開始對周圍色彩鮮明、發響、能活動的東西產生較穩定的注意。這是有意注意的萌芽。隨著年齡增長,注意逐步明確,注意時間越來越長。1歲半小兒只能集中注意5~6分鐘;3歲時為15~2O分鐘,5~6歲時為25~35分鐘。小兒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越強,智力發育水平越高。但是,無意注意不等於注意力不集中。它是一種特殊的注意方式。讓小兒充分利用其無意注意的優勢可傳授許多知識,是早期教育的基礎。帶著孩子郊游時,可讓他們觀察各種新奇事物和自然景色,不時穿插一些講解和說明,使小兒在“無意”中學到許多在課堂裡學不到的知識。幼兒園老師的教育方法要靈活多樣,語言生動有趣,配以直觀形象的教具和身邊實例,也能取得良好效果。隨著年齡增大,無意注意將不能完全滿足兒童的學習需要,應逐步訓練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求的內容和活動上,促進有意注意發展。

  記憶的發展

兒童心理發展

  記憶是將感知、思考和體驗過的事物保存在大腦中的過程。人類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掌握、習慣的形成都和記憶有關。記憶力越強,記憶內容越廣泛,智力水平就越高。記憶從時間上分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從目的上可分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從方式上可分機械記憶和邏輯記憶。小兒的認知發展遵循從無意記憶向有意記憶、機械記憶向邏輯記憶過渡的過程;與此同時,長時記憶的能力越來越強。

  新生兒即開始有最簡單的記憶,如對媽媽抱成吃奶姿勢的記憶。只要抱成這一姿勢,小兒即會四處尋找奶頭。2~3月時,如果注意的物體從視野中消失,小兒會用眼睛尋找。4~5個月能記住母親和其他親人,但此時的記憶能力只能保持幾天。隨月齡增加,記憶時間將越來越長。小兒在l~2歲後,隨著言語的發育,記憶能力逐步增強,能記住自己的盥洗用品、玩具和幾個小朋友的名字。2歲半時能記住兒歌和童謠。記憶再現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如2"3歲的小兒和父母分開幾個月後仍能認識。但是,嬰幼兒的記憶是無目的、無意識、短時為主的;利用形象鮮明和有興趣的物品,能促進其記憶。因為缺乏知識和經驗,小兒的記憶常不准確,有必要在生活中進行反復的記憶訓練。

  思維的發展

  思維是大腦對客觀現象的概括反應,包括概念形成、判斷和推理,即:先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形成各種概念;再用許多概念來組成判斷,用判斷來推理,產生思想。所以思維是智力發展的核心,是獲得新知識的必經途徑。高層次的思維發生必須有言語作基礎,其發展比前幾個認知過程都遲。嬰兒有較低級的,以具體形象為特點的思維,又稱前言語性思維。l歲後小兒在言語發展的基礎上出現抽象邏輯思維萌芽,但其形成主要靠直覺行動,概括水平也低。如3~4歲時已知道橘子是好東西,知道自己吃了媽媽會高興。但此時小兒還不會推理到“因為橘子是好東西,所以吃了媽媽會高興”的較高思維階段。促進小兒思維發展,必須從兩方面做起:(1)前言語性思維主要靠動作發展來形成,所以要盡量增加他們接觸、認識環境的機會。(2)思維方式向抽象性、邏輯性發展需有豐富的言語作基礎,所以要創造言語發展的環境,鼓勵其提問,並用盡量完整的句子來回答問題;不斷豐富小兒的詞匯,尤其要注意教育中的啟發性。

  情緒和情感

  情緒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為媒介的心理活動,又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反映。情緒是這種反映的較短暫狀態,有:滿足自身需要而引起的態度及體驗,如愉快、高興、歡欣、滿足、舒暢等;因違背自身意願而引起的否定態度及體驗,如憤怒、憂愁、哀怨、憎恨、煩惱和絕望等。情感則是指這種反映的穩定、持續的態度反映,如責任感、義務感、道德觀、美感等。小兒生活經歷短暫,尚不足以形成情感。但他們未來生活中的健康情感形成,卻有賴於早期生活中健康、良好的情緒體驗。情緒反應能力是小兒適應生存的手段。新生兒就有各種情緒表現:吃飽後就安靜,饑餓或不適時就哭鬧。2~3個月時,吃飽、睡好後會微笑;有人逗他時,會全身活躍或笑出聲;5~6個月時,對新鮮玩具有欣快和躍躍欲試感;6~7個月時產生與(父)母親的依戀,對陌生人的怯生情緒;8~10個月開始表現出分離時的焦慮情緒,並越來越強;12~16個月達到高峰,18個月後開始減弱。1.5~2歲的孩子已有鮮明的個性情緒,如快樂、高興、害怕、厭惡。情緒表現多是短促的、爆發性的,而且容易從一種情緒迅速轉變到另一種。如對小朋友有媽媽抱表現出妒忌,但當小朋友受到責罰時又迅即表現出由衷的同情。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逐步變得比較穩定。小兒3~4歲時,隨著活動空間擴大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加上一些不切實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產生憤怒、妒忌和恐懼等不良情緒體驗。例如,3歲時易對動物、黑暗、雷電等產生恐懼;隨著年齡的增長,恐懼情緒將減少,而憤怒情緒可能增長。小兒通過憤怒來達到某種期望,或試圖引起別人注意。妒忌也是一種憤怒和不滿的情緒表露。

  依戀

  依戀,是小兒與其雙親間一種特殊、持久的感情聯結,屬小兒早期重要情緒之一。小兒喜歡和其依戀的人接近,感到舒適和愉快;遇到陌生環境和人時,雙親的存在使之感到安全。依戀感建立後,小兒會感到無後顧之憂,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願意與別人相互接近,從而對今後的認知發展和社會適應產生良好影響。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依戀將逐步發展成一種安全性依戀。它不僅促進小兒智力的發育,而且還能較容易地在成年後產生自信心和對別人的信賴,建立良好人際關系,並在將來依戀自己的家庭、社會團體和後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為寶寶驅蚊的天然綠色辦法 七大植物可驅蚊

夏日七大植物為寶寶抵擋蚊子  夜來香:又名夜香樹,原產美洲熱帶。葉片心形,邊緣披有柔毛。每逢夏秋之間,在葉腋就會綻開一簇簇黃綠色的吊鐘形小花,當月上樹梢時它即飄出陣陣清香,這種香味,卻令蚊子害怕,是驅蚊佳品。 

夜半涼 老人孩子請加衣

·天氣唠叨  23日是秋分節氣,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廣西氣象信息網天氣預報稱,22日晚到23日,全區晴到多雲。24日,除桂東南和沿海地區有分散陣雨或雷雨之外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