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隨著腦的迅速發育以及與外界的廣泛接觸,不僅身體在長大,精神活動也開始萌芽,如果寶寶有“精神饑餓”,會累及他們的體格與智力發育。寶寶不能自己調節饑餓心理,所以爸媽們,警惕寶寶的另類饑餓。
心理饑餓
寶寶的最高心理需求,莫過於父母之愛了,尤其是母親之愛。當他們一聽到母親的聲音或看見母親的微笑時,不是伸出小手就是咿咿呀呀地叫著,甚至用哭聲來“要挾”,要求媽媽為他敞開懷抱。如果需要摟抱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哭聲就會戛然而止,臉色隨之“由陰轉晴”甚至“彩霞滿天”。不難明白,父母特別是母親的懷抱稱得上是小寶寶的一種“心理維生素”,對他們良好情緒與個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皮膚饑餓
動物與人都存在著皮膚饑餓的問題,小寶寶尤為突出。他們渴望得到大人的摟抱,即使長大了也喜歡扯著大人的衣襟或者靠著大人,這就是皮膚饑餓的表現。皮膚老是處於“饑餓”狀態的孩子,往往性情抑郁、孤僻、愛咬嘴唇或啃指甲,有時甚至莫名其妙地用頭或肢體去碰撞牆壁。
母愛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營養素,而兒童對母愛的需要稱為“皮膚饑餓”,必須以撫摸、擁抱和親昵來滿足。孩子從初生到3歲是生命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母親的愛撫對其心理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新生兒的“皮膚饑餓”和對母愛的渴望是很強烈的。父母或其他撫育者都應盡量滿足孩子對母愛的需求。如剛出生的嬰兒,最好能讓其赤身裸體靠近母親的胸膛,讓新生兒與母親的肌膚接觸,使他(她)能聽到母親的心跳聲,而不宜捆綁起來(臘燭包式)單獨放在小床裡。
母乳喂養,不僅能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而且還能讓孩子飽嘗母愛。哺乳的方式與哺乳者的情緒狀態對乳兒身心也有很大影響,如果母親只把喂奶當作任務,奶著孩子,想別的事,忙別的活,這樣,孩子在情感上也得不到滿足。
感官饑餓
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抱著小寶寶走出家門,置身於大自然的廣闊天地時,他們會表現出無比的高興與激動,眼睛不住地看,小嘴不停地說,兩只小手不停地揮動。奧妙何在?原來大自然的聲、光、色、形等新鮮事物,迎合了他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滿足了他的“感官饑餓”。
語言饑餓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第一串哭聲到喃喃學語,直至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期間只不過一兩年光陰。其實,這也是人的一種本能要求,即語言信息的迫切需求。
![]() |
小傷口的居家護理故事
壯壯是一個五歲半的男孩,和我女兒嘉嘉在同一所幼兒園的同一個班級上學。而且,他家和我家還住在同一個小區,倆個孩子每天坐同一輛校車上學放學。我和壯壯媽媽由於經常一起接送孩子上下校車而相識,時間久了便成了無話不談的朋 |
![]() |
家長對孩子最佳的獎勵方式
他們喜歡畫畫或玩拼圖游戲,是因為這些游戲樂趣無窮。有時候行為的回報是外人給予的。這種外界給予的回報或獎勵可分為三大類:社會性獎勵,如,微笑、注意、表揚、擁抱等。物質獎勵,如,食品、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