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以後計劃性與統籌思維
孩子10歲左右(進入高小以後),爸爸媽媽可以增加對他的計劃性方面的要求了。可以有意識地問問孩子:“你的計劃是什麼?”當孩子逐步習慣了在行動之前做計劃後,他就會養成先計劃後辦事的好習慣。在這一過程中,爸爸媽媽可以耐心地與孩子討論他的計劃,並使計劃趨於可行。孩子不是在說教中、而是在模仿中學習的,所以爸爸媽媽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
※教孩子做計劃
爸爸媽媽可以把自己的計劃告訴孩子,並且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幫著一起計劃。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今天我想好好安排我們的生活,吃完早飯後,我們到公園去看花展,然後回來吃午飯,午飯後你小睡一會,下午1點我們去少年宮學畫畫,3點我帶你去海洋館,回來後,你要寫一篇一天的見聞,你覺得這樣安排好不好?”這種示范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計劃的重要性,而且能讓他學著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對計劃做出調整
如果孩子對爸爸媽媽的計劃提出疑問,或者孩子有自己的計劃,那麼,爸爸媽媽就可以讓孩子來安排一下。比如,一家人有老有小,在周末的時候去公園玩,孩子往往會喜歡玩一些新奇刺激的項目,像碰碰車什麼的,這時可以讓孩子將一些活動,如劃船、拍照、玩碰碰車、釣魚,按一定的次序和時間來安排,既要照顧到大家,也要考慮到自己的喜好。如果孩子安排得合理,就按照孩子的安排去做。如果安排得不合理,就要跟孩子講清為什麼,再一起來作修正。這種實踐性的鍛煉最能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的習慣。
※不用忙著糾正
有時候,孩子的計劃未必合乎情理,爸爸媽媽不要急於指點,不妨讓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從結果的反饋中去調整計劃。比如,要去遠足了,讓孩子自己決定、收拾要帶的物品,孩子的想法、做法可能很正確,也可能不周全,爸爸媽媽暫且不置可否。在遠足時,孩子會自己感受到:單肩包老是滑不適合帶著行走,吃的東西帶得太多會很累贅,沒帶玩的東西很無聊,不帶飲水實在渴得慌,等等。等孩子回來了再一起聊聊這些心得,這些被總結出來的經驗就可能被孩子用到下次的旅游計劃中,從而自然地對原有計劃做出調整。
※讓孩子按計劃辦事
當計劃被制定,而且孩子也同意了以後,就必須按照計劃辦事,不能半途而廢。而在這一過程中,爸爸媽媽可能需要引導孩子,主動地按計劃對心理和行為做出調節,發動不想做而必須做的事,抑制想做而不該做的事。
![]() |
教你幾招讓寶寶學會自己吃飯
用筷子進餐,不僅會使寶寶“心靈手巧”,還可以起到“健腦益智”的作用!訓練寶寶自己吃飯,並不如想象中困難,只要媽媽多點耐心,多點包容心,還是很容易辦到的哦! 什麼 |
![]() |
九個秘訣讓孩子喜歡和你說話
第一個秘訣:就是把自己也變成孩子。 父母是否擁有一顆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拋開“大人”、“父母”等身份。當你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納你。 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