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兒童入園焦慮體現在哪些方面

兒童入園焦慮體現在哪些方面

  暑期馬上就要過完了,即將又要到返校的時候了,但在暑期瘋玩了兩個月的寶寶,真的能夠乖乖的入園嗎?很多兒童有時候還表現出了兒童入園焦慮的症狀。

  1、抵制入園的行為

  當發現幼兒園並不如想象的那麼好玩之後,孩子為了逃避入園的“厄運”,往往會做出許多地抵制行為,如,哭哭啼啼,試圖軟化父母把他們留在家裡;再比如,捶胸頓足、撒潑打滾,試圖以“武力”解決問題;再比如,磨磨蹭蹭,盡量拖延去幼兒園的時間……

  2、性情的突然改變

  不少媽媽會發現,孩子入園後,原本外向的性格可能會變得內向了,原本乖巧的孩子變得愛哭鼻子、愛發脾氣等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這都是孩子是突然面臨陌生環境時所表現出的本能反應,因為在家庭所創造的安全場突然消失之後,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亂,他們一下子失去了對周圍環境的掌控感,這種被剝奪的感覺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需要發洩、需要自我保護,異常表現便由此產生。

  3、生理上的變化

  主要表現在飲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離焦慮症的兒童常出現睡眠不好、做噩夢、講夢話、煩躁不安、食欲不振、頭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狀。有的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最初一周內還會出現感冒、腹瀉等疾病。

  4、生活技能的倒退

  入園焦慮還可能造成孩子生活技能的倒退,這種情況在家裡的表現尤為明顯,比如,原本已經喜歡獨立活動的孩子變得更加粘人了,原本具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孩子突然變得“弱智”,隨地拉屎拉尿了,原本睡眠踏實的孩子突然變得睡眠不安、多夢易醒了,等等。孩子需要用這類倒退的行為來喚起家長更多的關愛,從而使在園期間失去的親情之愛得到補償,同時,對於他們來說,這種無所顧忌地放松行為也是一種宣洩,有助於他們盡快修復入園帶來的不安。

  如何減少入園焦慮?

  第一招:做好入園前家訪。

兒童入園焦慮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一次家訪時,老師們衣著得體,語氣和藹,態度親切,認真傾聽家長對自己孩子生活習慣和脾氣禀性的介紹,然後善意地提醒家長為幼兒做一些入園准備,如准備一些替換的衣服、准備一樣心愛的玩具等等,家長感到了老師工作是非常細致周到的,從而對教師產生一定的信任度,進而緩解心中的焦慮。

  第二招:親子活動,減少陌生。

  讓家長與幼兒一起參與幼兒園活動,體驗幼兒園生活。在親子活動裡,幼兒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幼兒園,在老師引導下積極參加各種室內外活動,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如,老師為幼兒安排了寶寶點名時間,幼兒自我介紹後,“找朋友”的音樂響起,家長和孩子拉起小手,去找自己的朋友,逐步體驗到了交往的快樂。隨後的親子游戲則增進了親子情感,也讓家長知道了與幼兒游戲的方式方法,此外,寶寶聰明時間、寶寶音樂時間、寶寶生活時間、愉快的戶外活動、美味加餐、自由活動時間等都有助於幼兒逐漸熟悉幼兒園的環境,逐漸適應幼兒園的一日生活規律,培養了幼兒的獨立性,激發了幼兒的入園願望,有效地減少了幼兒的分離焦慮,使他們愉快地開始了幼兒園生活,走出了自己邁向社會的第一步。

  第三招:家園配合,同步一致。

  讓家長了解了幼兒園,配合幼兒園開展一些工作,如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態度、用實例和淺顯的故事給孩子講道理、傾聽幼兒說話以便了解幼兒在園活動情況和感受等,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使他們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孩子進入

  幼兒園,就要由家庭個體生活轉而去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家長應主動配合幼兒園,改變幼兒家庭生活的隨意性,制定與幼兒園相仿的作息時間制度,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技能等,縮小家園生活的差異,使幼兒更適應幼兒園生活,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

  第四招:多種方法,穩定情緒。

  老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開學初的一周內采取更多樣的方法,如用色彩鮮艷、新奇的玩具轉移幼兒的注意力,組織豐富有趣的活動,幫助幼兒交朋友,采用正面鼓勵和側面引導的方法等,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體驗快樂,滿足幼兒社會性交往的需要,給幼兒創建安全、溫暖的氛圍,這些都有助於緩解和減少幼兒的分離焦慮。

  消除幼兒分離焦慮,有助於幼兒愉快地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各種活動,有助於幼兒與教師及同伴建立良好的關系,有助於幼兒身心健康。解決好幼兒分離焦慮有助於緩解家長的焦慮不安,便於家長安心工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尿崩症預防

    尿

小兒肺炎有哪些表現症狀 冬季如何做好預防

在一年四季裡,冬季最容易患病,其次是春季、夏季、秋季。肺炎在冬春寒冷季節發病率較高,那麼,小兒肺炎一般有哪些表現症狀?  小兒肺炎有哪些表現症狀:  1、一般症狀  有發熱、拒食、煩躁、喘憋等症狀,早期體溫為3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