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如何引導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如何引導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前兩天網上出了一個“11歲男孩掐死7歲女孩殺人後照常上學”的新聞,原因竟是兩個小孩在玩鬧時,女孩打了男孩兩下,男孩就將女孩就給掐死了。事件出來後網友們紛紛評論這男孩的心理真是成熟的可怕,這還是一個11歲的孩子嗎?

  看完這個新聞後,我心裡想的是,小男孩之所以會在盛怒之下掐死女孩,還是父母對小孩的心理引導不恰當,讓孩子不能正視玩伴之間的玩鬧。

  為了減少悲劇的發生,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呢?

  得失心

  小孩有得失心很正常,3-6歲年齡段的孩子在乎的是有沒有被大人誇獎,有沒有被老師獎勵小紅花,有沒有當上班干部,在游戲中能不能獲勝,一旦事情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就會很生氣,暴怒。並且孩子的“得失心”太重往往是家長強加上去的。

  對於這種得失心過重的孩子,父母平常不要把“你要贏”“你要做的比他們都要好”之類的話掛在嘴邊,不然,一旦沒有達到目標孩子的心理壓力會很重。正確的做法是安慰孩子沒關系,下次還可以接著來,不要因為一次錯誤而悶悶不樂,下次繼續努力就好。

  抗壓能力

  經常在網上看到新聞說有些孩子因為沒考好、被家長罵了就跳河跳樓,離家出走,這些都是因為孩子的心理太脆弱,受不了打擊,當面對挫折時不能很好的排解心理的壓力。

  為了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父母在生活中可以適當給孩子定一些任務,吃一點苦,比如,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一個手工,經常帶孩子去爬山運動等,和孩子一起玩成某個探險游戲等等,並在游戲前和孩子約定一個規則,如果規定時間內不能完成,要遵守規定接受相應的懲罰。

  在這些游戲活動中,孩子遇到一些問題了父母要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解決,而不是一開始就上前幫忙,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寶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引導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攀比心

  近幾年來,孩子的攀比心越來越重,幼兒園的小孩都知道比誰家的車好,比誰送給老師的禮物好,有的甚至比誰的房子大,比誰的房子多,這讓很多父母都非常擔心,這麼小的孩子就計較起了這些,以後長大還得了?

  其實孩子有攀比心很正常,比如看誰的玩具好玩,誰的衣服好看,或者看誰的媽媽做的菜好吃,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因為孩子都要表現欲,都想得到大家的注意,只要不過度,都可以接受。對於攀比心嚴重的小孩來說,為了防止逐漸演變成虛榮心,父母就要進行正確的引導了。

  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不要在孩子面前說某某家又買了新東西,比自己的好,或者自己買的東西比別人好;幫孩子轉移注意力,如當孩子要跟其他小孩比誰送老師的禮物好時,讓孩子比比誰送老師的禮物更用心;不要一味地滿足孩子提出的需求,要告訴孩子哪些是可以滿足的,哪些是不恰當的,以免形成攀比慣性。

  依賴心

  孩子依賴心過重大多都是父母慣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以就有很多新聞報道說大學生上學了連自己的衣服都不會洗,需要每周末將髒衣服背回家讓父母洗,甚至有的家長為了更好的照顧上大學的孩子,搬到學校只為給孩子收拾寢室洗衣服。

  孩子長大了,終究要自己學會生存,與其一直幫著孩子,不如教會孩子生存的方法。

  在孩子3歲左右就可以開始教孩子自己穿鞋穿衣收拾玩具了,5歲左右可以適當給孩子分配一些小家務,如擦擦桌子等,再大一點可以教孩子自己動手洗小衣服。

  交友心

  朋友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財富,孩子除了父母外,交流最多的就是朋友了。但是有些孩子卻不知道該如何跟其他小朋友玩,這可讓父母操碎了心。

  在孩子交朋友方面,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勇敢地走出去,主動和其他小朋友說話,把自己的好東西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玩。同時父母也要多關注一下孩子的交友行為,如引導孩子發現對方孩子的優秀品質,讓孩子跟對方學習,當小朋友之間出現矛盾時,先讓孩子自己解決,實在不能解決再讓家長引導著孩子去解決。

  大眼媽說

  孩子的行為都是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的心理是否能夠健康發展,也是父母引導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面對生活困境,解決生活難題。作為父母,除了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時,也要記得引導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感冒發燒家庭護理

物理治療:  若體溫高達39℃~40℃,且一時難以退燒時,可用涼水浸過的毛巾敷在頭部。注意勤換,同時可以用溫水擦擦胸、背及腿部,使皮膚淺表血管擴張,有助於退燒。  要保證有充足的睡眠,讓病人睡在舒適的床上,穿的

心理| 五個指標測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

1.情緒基本上是愉快、穩定的。  不經常發怒,不無故摔打玩具與其他物品;  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時入睡,睡眠安穩,少夢魇,無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習慣;  基本上能聽從成人的合理囑咐,不過分的挑食、揀穿,不經常無理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