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痺病毒——早期幼兒健康殺手
小兒麻痺在早期可說是一種很常見的病毒感染,它曾經是全世界小孩腦脊髓膜炎的最大殺手,小兒麻痺病毒會侵犯腦和脊髓,造成死亡,或在破壞脊髓運動神經細胞後,導致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自從開始廣泛使用小兒麻痺疫苗,才使得小兒麻痺病例大幅減少。
預防小兒麻痺的疫苗有兩種,即口服活性減毒疫苗(opv)以及去活性病毒疫苗(ipv)。很多媽咪都搞不清口服疫苗(opv)與注射疫苗(ipv)兩種型態的疫苗,在效果、副作用以及可能發生的並發症等各方面,究竟有什麼樣的差異?
口服疫苗(opv)保護效果佳
口服疫苗(opv)屬於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人體可以藉由它提高腸道的免疫功能,其主要優點包括:
1保護效果佳。口服疫苗(opv)的保護效果優於注射型的疫苗。如果居住地有小兒麻痺個案發生,最好采取口服疫苗以達到最好的預防成效。
2可以產生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容易產生腸道的抵抗力。
3口服疫苗的價位較注射疫苗便宜。
4疫苗容易取得,而且只需滴兩滴即可,不必使用到針頭。
雖然口服疫苗可達到極佳保護效力,但是本身免疫力不好的幼兒,並不宜使用,以免產生疫苗相關的麻痺。所謂疫苗相關的麻痺,是指極少數病例在口服疫苗之後,發生肢體麻痺現象,有免疫缺損的病患最好不要使用。嬰兒在接受第一劑口服疫苗後,發生類似小兒麻痺的機會約有百萬分之一。
注射疫苗(ipv)沒有並發症風險
相比口服疫苗,注射疫苗(ipv)的價位稍微貴了些,它是屬於死的疫苗,必須采取肌肉注射,所以要由護理人員執行,而它的優點則包括:
1不會有類似小兒麻痺的並發症,所以免疫不全的病患也可以使用。
2可達到一定的保護效果,而且免疫力持久。
3可以和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合並注射,減少寶寶的打針次數。
如何選擇及安排接種時程最保險?
既然口服疫苗及注射疫苗各有其優缺點,那麼該如何選擇並安排接種時程,以同時達到最佳保護,並避開並發症風險呢?由於口服疫苗副作用較容易發生在出生未滿6個月的嬰兒,因此,建議未滿6個月的嬰幼兒最好采取注射型疫苗。
在歐美國家多完全采取注射疫苗,至今極少有副作用報告。現在,多實行多種疫苗混合注射,這種情況下,可能無法有效產生長久的腸胃道免疫力及提升群體免疫效果,基於防疫考慮,建議接種2劑以上的多合一疫苗或單一的注射疫苗(ipv)後,配合後續各項疫苗的接種時程,至少再口服2劑(opv),另於入小學時口服第3劑(opv)。
如果寶寶本身有免疫力不全(如早產兒、重症嬰幼兒等),這4劑最好都采用注射型疫苗(ipv),到滿5歲時再補2劑口服疫苗(opv),而且這兩劑必須間隔一個半月以上。
寶寶在接受口服疫苗前後半小時內,應避免進食(包括喝水);而當幼兒患有腸胃病或腹瀉時,最好延緩使用。
加入混合疫苗,寶寶少挨針
目前,通常都將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加在5合1、6合1疫苗當中,五合一疫苗是除了白喉、百日咳、破傷風3合1疫苗外,又加上b型嗜血桿菌疫苗以及小兒麻痺注射疫苗;而6合1疫苗是將5合1疫苗加上b型肝炎疫苗的成分。無論5合1或6合1疫苗,在保護效果方面並無明顯差異。
不過6合1疫苗除了能有效預防五合一疫苗所包含的疾病,還多添加了b型肝炎疫苗,可以讓寶寶少挨兩針,減少寶寶痛苦,同時減輕家長對打針的擔憂。
小兒麻痺口服、注射疫苗都有它的優缺點,只要做適當的安排,就能避免並發症風險,同時達到最好的保護效果。而在混合疫苗問世後,將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加入5合1、6合1疫苗當中,能夠達到預防功效,並且免除多挨針的痛苦,讓家長們有了更好的選擇。
![]() |
寶寶如果中暑怎麼辦?
寶寶中暑是怎麼回事? 中暑就是人體因過度炎熱而發生的一種可能致命的情況。通常而言,當身體的冷卻功能失靈時,人體的溫度就會上升。嬰幼兒特別容易中暑。在非常炎熱的天氣裡,當寶寶在戶外待的時間過長時,就很可能中暑, |
![]() |
兒童感冒也要辨“真偽”
兒童感冒想必已經成為很多家長的家常便飯,每每的咳嗽、發熱都在折磨著孩子考驗著家長。然而,兒童感冒也要分“真假”。 有感冒症狀就是感冒嗎? 孩子在發生感冒時會出現發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