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 “敵我不分”的藥物,在殺死有害細菌的同時也會殺死人體內的常住有益菌群。濫用抗生素對各種年齡的人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其中兒童是濫用抗生素的最大受害者。如容易造成肝髒功能損害,造成體內正常菌群的破壞,降低兒童抵抗力,引起二重感染,即因細菌或病毒感染,經大量使用抗生素後,出現真菌感染。
所以,孩子生病後,不要自作主張到藥店購買抗生素給孩子喂服。而應帶孩子去看醫生,由醫生根據診斷和病情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非用抗生素不可時,要從最小劑量開始,盡量用窄譜抗生素而不用廣譜抗生素,一種抗生素能治好的病就沒必要用兩種。用過抗生素後應及時補充損失的有益菌,如媽咪愛、金雙岐等。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兩小時後,或停用抗生素後及時食用。
孩子使用抗生素必須注意幾個問題:
◆青霉素過敏者不宜選用頭孢菌素
青霉素和頭孢菌素都屬於β-內酰胺類抗生素,因其化學結構中均含有β-內酰胺環。一旦此環斷裂即失去抗菌活性。臨床藥理學研究顯示,頭孢菌素過敏者,幾乎都對青霉素過敏;而對青霉素過敏者,約有10%對頭孢菌素過敏。因此,凡以往發生青霉素過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嚴重不良反應者;近期內剛發生過青霉素過敏反應者;原有頭孢菌素過敏史者,以及過敏體質的患者,均應禁用或慎用頭孢菌素,最好改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紅霉素、阿奇霉素等,以免發生不測。
◆學齡前兒童禁用氨基糖甙類藥物
近些年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每年有3萬兒童不恰當使用耳毒性藥物(95%以上為氨基糖甙類藥物)而造成耳聾。氨基糖甙類藥物包括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新霉素。
氨基糖甙類藥物屬於殺菌藥,其耳毒性不良反應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前庭功能受損,表現為眩暈、嘔吐、眼球震顫和平衡障礙;另一類為耳蝸神經損害,表現為耳鳴、聽力減退、嚴重者致耳聾。耳聾常發生在耳鳴之後,可在用藥期間出現,也可在用藥後數月乃至半年後才出現。若發生在嬰幼兒時期,對於今後的發育、語言和學習技能的發展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成為終身聾啞。
◆3種疾病無需使用抗生素
傷風感冒 感冒是3歲以下小兒最常見的疾病,占各級醫院兒科門診就醫人數的首位。治感冒不宜使用抗生素的主要理由有:1. 感冒的病原體90%以上是病毒,其中鼻病毒、冠狀病毒占60%,抗生素對病毒無效;2. 研究表明,抗生素既不能改變感冒病程和轉歸,也不能有效地預防普通感冒的並發症;3.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生素都有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如大劑量青霉素除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還可導致大腦興奮性增高——驚厥,即“青霉素腦病”,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導致細菌耐藥的主要原因之一。
嬰幼兒秋冬季腹瀉 秋冬季腹瀉,顧名思義是指發生在每年10~12月份這個季節發生的腹瀉,發病年齡以6個月~3歲最多見。本病的病原體是輪狀病毒。在臨床上有3大特征,即感冒、嘔吐、腹瀉。國內調查結果顯示,治療秋冬季腹瀉抗生素使用率高達50%~70%,可見濫用抗生藥物現象較為普遍。
因此凡遇到病兒腹瀉,要仔細觀察糞便性狀,秋冬季腹瀉是蛋花樣便,認真分析導致腹瀉的原因,恰當用藥,不能千篇一律服用抗生素。中國腹瀉治療方案中指出,70%的急性水樣便腹瀉的病因多為輪狀病毒引起,可不用抗生素,只要做好液體療法,選用微生態調節劑(如麗珠腸樂或培菲康等)和黏膜保護劑(如思密達等),患兒就可以治愈。
嬰幼兒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小兒常見病,細菌感染並非是引發哮喘的主要原因。由於哮喘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的過敏性氣道炎症,與細菌性炎症截然不同,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頭孢菌素(先鋒霉素)及紅霉素收效甚微或無效。因此,哮喘治療中必須避免濫用抗菌素。
![]() |
小孩子“幼升小”心理准備要做好
過完暑假,許多孩子就要上小學了,家長應該在心理、物質和習慣三方面幫助孩子“幼升小”。首先,從心理上要讓孩子與小學生接觸,激發孩子對小學學習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同時,告訴孩子小學與幼兒園 |
![]() |
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
不良的飲食習慣 不按時三餐、不定時飲水、偏食、經常喝濃茶、經常喝濃咖啡、主食量少於250G,以致水分、糖類、纖維素的攝取不足,造成大便干硬,無法順利排出,進而堆積在大腸內,越來越多,越變越硬。 不良的生活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