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知識 >> 兒科急救 >> 急診醫生教你這樣 急救

急診醫生教你這樣 急救

  每個孩子都是“冒險家”,什麼都喜歡去摸一摸,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造成傷害。據市一醫急診科主治醫師李世松醫生介紹,許多幼兒都是打翻熱水瓶、熱牛奶杯等物品導致燙傷,因此有幼兒的家長應做好保護工作,將開水瓶、開水杯放在幼兒不能觸及的地方。

急診醫生教你這樣 急救

  很多家長在孩子燙傷後,都會用一些“土法”緊急處理,其實這些方法往往都是錯的。如傳統的采用醬油、牙膏等方法處理燒傷、燙傷,都是不科學的。

  家長要學會一些簡單的應急處理,“原則是使小兒迅速脫離熱源,盡快去除致傷原因。開水燙傷,如果衣服好脫,要及時脫去被開水濕透的衣服,以免衣服上的熱液繼續作用使燙傷加深,然後用冷水給予冷療處理。如果衣服難以脫去,應立即用冷水持續沖。千萬不要怕冷。很多家長就是因為怕冷,導致小孩的燙傷程度加重。”李世松說。

  醫生提醒,家長在做燙傷應急處理時應注意:脫衣服時動作不宜粗暴或強行剝離,以免加重局部皮膚損傷;一些家長急於在創面塗濕潤燒傷膏等,往往會妨礙熱力向體外散發,從而導致創傷加重,故應該在冷療完成後,再局部塗濕潤燒傷膏。

  燙傷

  跌落傷在各年齡段兒童意外傷害中居首位,城裡孩子尤其易發,凳子、桌子、床、戶外玩具,都是造成兒童摔傷的“幫凶”。

  孩子不小心從高處摔下來,頭上磕出了大包,不少家長都會很緊張。李世松說,起包是皮下血管破裂,不一定代表摔得嚴重,千萬不要急著去揉,因為越揉淤血越厲害,用冷水敷一敷有利於消腫。如果孩子受傷後立即放聲大哭,並跟家長述說事情的經過等,說明大腦內沒有受到傷害,可以讓孩子仰臥

  在床上休息,但頭部要墊高。如孩子睡著了,家長應該隔一段時間叫醒他一次,看看孩子的反應如何。

  如果是頭朝下摔下來,並且是後腦勺著地,屬於比較危險的情況,最擔心的是造成顱腦創傷。家長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應該注意觀察孩子有沒有出現臉色發白、眼神發直、愛睡覺、噴射狀嘔吐、走路搖晃、抽搐、意識不清等情況。如果出現這些現象,則可能是腦震蕩,要立刻送院治療。

  如果孩子摔倒後,胳膊不能

  動,或者不能走路了,很可能出現了骨折。最容易發生的一般是骨彎曲,而不是骨頭斷裂。這時,要切記不要去試圖把變形或彎曲的肢體弄直,這樣只能加重骨折。如果懷疑孩子的脊椎骨斷了,要先固定頭部,把身體放平,迅速用木板抬到醫院進行治療。

  如果孩子只是表皮擦傷,可以用涼開水或自來水清洗局部,用酒精消毒。鐵器造成的傷口,可能會被破傷風桿菌感染而誘發破傷風,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處理。

急診醫生教你這樣 急救

  潛伏危險二:

  對於4歲以下的幼兒,氣管異物窒息是又一可怕的殺手。有數據統計,意外窒息是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之首,尤其是在0~2歲的年齡組。因此建議5歲以下兒童慎吃堅果、豆類和黏凍食品(湯圓、

  果凍等);吃飯時不要說話,不要逗小孩大笑,走路時最好嘴裡不含食物。2歲以下幼兒,家中的珠子、鈕扣、硬幣一定收好,不要被幼兒拿到。

  一旦發生小零件卡進支氣管,

  孩子出現面色發紫、無法喘氣的狀況,應讓寶寶頭朝下,並拍打寶寶背部,使異物排出,情況危急的應及時就診。

  潛伏危險三:

  好奇心重的孩子,看到什麼都喜歡往嘴裡放,媽媽的化妝品、外婆的降壓藥,甚至散放在牆角屋後的老鼠藥,五花八門什麼都敢往嘗。

  孩子誤吃有害物體怎麼辦?首先,父母應根據兒童中毒表現,盡快弄清誤服種類。只有在兒童中毒程度不深、神志清醒的情況下,可對患兒進行催吐處理。催吐必須及早進行,若誤服超過3個小

  時,毒物已經進入腸道,催吐也就失去了意義。

  催吐方法如下:首先,讓孩子喝下一大杯溫開水或淡鹽水,然後用食指、筷子或壓舌板伸進患兒的口腔內按壓舌根部,反復刺激其咽喉部,促使患兒持續嘔吐,直至吐出的液體顏色如水一樣清為止。

  送患兒到醫院時,要將嘔吐物或排洩物帶上,以便醫生及時

  找出毒物的種類,進一步采取急救,為對症治療贏取時間。

  如果患兒昏迷,則不能盲目催吐,以免嘔吐物堵塞氣道;如果誤服的是強酸、強鹼等腐蝕性毒藥,不能自行催吐,否則會造成食道反復灼傷;如果是汽油、煤油等石油產品,嘔吐後不幸吸入肺部,會造成吸入性或化學性肺炎,甚至發生窒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好父母只教孩子8件事

    棘手的難題:    你和5歲的兒子正在玩那種撒色子看誰最先到達終點的游戲,可是他卻不按點數走,為了自己能贏,他把自己的小人一下子就放在了終點。雖然你的初衷也是讓他

4招暗示法不打不罵寶寶變乖

    所以,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應用那些讓人不愉快的“要求、命令、必須”等詞匯,而應通過“啟發、暗示、商量”等形式來進行。暗示,是無聲的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