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一段視頻在朋友圈熱傳,說的是一兒童溺水,警察救其上岸後,背負兒童跑步轉圈控水急救的事情。
關於溺水控水急救的認識,目前存在很多誤區,夜鷹再次分享關於溺水如何正確急救。
溺水是常見生活意外事件,每年淹溺死者眾多。
一、溺水概念:被水淹沒導致原發性呼吸系統損傷的過程。
二、溺水過程大致分為:1屏氣期、2喉痙攣期、3水入呼吸道期、4心髒驟停。心髒驟停也可發生在喉痙攣期或水入呼吸道期。
三、溺水救援:首先確保施救者自身安全,盡量利用繩索、救生設施進行岸上救援;團體救援優於單兵作戰。會游泳不代表會水中救援,水中救援需專門訓練。
四:溺水者被救上岸後的狀態與急救措施:
1.清醒,有呼吸有脈搏:呼叫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員或送醫院觀察。
2.昏迷(呼叫無反應),有呼吸有脈搏:呼叫120,清理口鼻異物,穩定側臥位,等待救援人員。密切觀察呼吸脈搏情況,必要時心肺復蘇。
3.昏迷,無呼吸有脈搏:類似“假死”狀態,患者喉痙攣,無呼吸,脈搏微弱瀕臨停止,此時僅僅給予開放氣道、人工呼吸,脈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強。恢復呼吸後,可側臥位,等待救援人員。
4.昏迷,無呼吸無脈搏:即刻清理口鼻異物,開放氣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壓(Compression),即采用傳統的A-B-C心肺復蘇急救順序。切記同時呼叫120,並持續復蘇至患者呼吸脈搏恢復或急救人員到達。
五:溺水者心髒驟停,C-A-B還是A-B-C?
2010年心肺復蘇指南最重要的更新是將復蘇的急救順序從A-B-C改為C-A-B,甚至提倡單純胸外按壓,而為何在溺水心髒驟停者卻推薦A-B-C呢?
根本原因在於溺水是窒息缺氧性心髒驟停,供氧是首要目標,因而采用A-B-C順序急救。
而在院外心髒驟停人群中大部分是心源性心髒驟停,患者心髒驟停前體內尚有充足氧合,部分甚至存在瀕死喘息也能提供部分通氣氧合,此時維持基本循環供給大腦血供是首要目標,因此采用C-A-B急救順序。
單純胸外按壓理念的提出正是基於以上心源性心髒驟停的病理生理過程,因此單純胸外按壓不適用於溺水心髒驟停者。這些在2010年心肺復蘇指南中有專門論述。
六:溺水者復蘇,人工呼吸很關鍵
由於溺水的根本機制是缺氧,最新的關於溺水的循證醫學推薦是先進行5次人工呼吸,再進行胸外按壓30次,隨後2次人工呼吸,繼之30次胸外按壓,隨後重復2:30循環。不但首先給予人工呼吸,而且將最初的2次人工呼吸增加到5次人工呼吸,目的也是為了在第一時間提供給患者充足的氧合。
七:關於控水法的認識
控水法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如牛背馬背顛簸、倒掛在樹上,腹部沖擊......,其源於人們早期對溺水急救的探索過程。隨著現代心肺復蘇的人工呼吸、胸外按壓、電除顫三大技術的建立,控水法早已被摒棄。現在循證醫學已經明確,控水拖延復蘇,加重誤吸,明顯增加死亡率。指南明確指出,沒有證據表明水能成為阻塞氣道的異物,不要浪費時間用腹部或胸部沖擊法來控水。
從溺水的損害過程我們也能看到,對於清醒的溺水者或者昏迷但是呼吸脈搏尚存者,其溺水時間比較短,肺內根本未吸入水或者僅吸入很少水,完全沒必要控水。控水過程導致胃內容物排出,反而增加了誤吸風險,有害無益。而對於溺水心髒驟停者,控水造成心肺復蘇延誤,同樣增加誤吸,增加死亡率。
實際上,無論哪種控水方式,控水法基本控出的是胃內容物和胃內水,肺內的水很難控出來。反而是在心肺復蘇的過程中,肺內水會吸收入循環,從而改善肺氧合能力。
總之,任何形式的控水法都是陳舊的、無用的、有害的。
為了更多溺水兒童得到正確急救,感謝您的傳播。
![]() |
寶寶便便常遇到的問題有哪些
小寶寶生長中最重要的幾件大事便是吃、喝、拉、撒。寶寶吃不好,媽媽心焦;寶寶拉不好,媽媽同樣急得睡不好覺。我們一起來來幫助媽媽們一起解除寶寶便便的煩惱。 問題1:吃奶粉為何大便干燥? Q:我的寶寶1個多月,由 |
![]() |
寶寶斷奶後各種營養的補充如何進行?
能產熱量的物質是含糖類(或稱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食品;水;氧。為了保證人體細胞修補和更新的需要,還要供給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脂肪、糖類等,這對嬰幼兒尤為重要。人每分鐘大約有10億細胞要更新,若沒有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