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小兒發生缺鐵性貧血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
1.先天儲鐵不足 胎兒從母體中獲得的鐵以妊娠最後三個月為最多,故早產、雙胎或多胎、胎兒失血和孕母嚴重缺鐵等均可使胎兒儲鐵減少,導致其出生後發生缺鐵性貧血。
2.鐵的攝入不足 這是導致小兒缺鐵性貧血最主要的原因。人乳、牛乳和谷物中的含鐵量非常低,因此如不及時給嬰幼兒添加含鐵較多的輔食,就容易引起缺鐵性貧血。
3.小兒對鐵的需求量大 嬰兒生長發育較快,嬰兒5個月和1歲時的體重分別是其出生時的2倍和3倍。隨著嬰兒體重的增加,其血溶量和血液中的血紅蛋白也要大大增加,這就需要更多的鐵。有關資料顯示:嬰幼兒每增加1公斤體重,就需要增加鐵質35~45毫克。此時,如果不及時給嬰幼兒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就易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4.鐵吸收障礙 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響小兒對鐵的吸收。小兒經常腹瀉不僅會影響對鐵的吸收,還會增加鐵的排洩。
5.鐵的丟失過多 腸息肉、美克爾憩室(小腸的一種先天性畸形)、鉤蟲病、膈疝等疾病可導致小兒慢性失血,引起其鐵的流失過多,從而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另外,用不經加熱的鮮牛奶喂養嬰兒,也可導致嬰兒對牛奶過敏而發生腸出血,引起鐵的流失。
小兒發生缺鐵性貧血後,常有以下臨床表現皮膚黏膜逐漸蒼白,尤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為明顯,同時伴有易疲乏、不愛活動、精神不振、對周圍環境反應差、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症狀。年長患兒可自訴頭昏、眼前發黑、耳鳴等。部分患兒還可有異食癖(如嗜食泥土、牆皮、煤渣等)。小兒長期貧血不僅會影響生長發育,還可誘發一些感染性疾病。因此,對於該病應及早防治。那麼,怎樣防治小兒缺鐵性貧血呢?
![]() |
小兒腹瀉應該吃什麼?
嬰幼兒腹瀉是感染輪狀病毒所致,臨床上常見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起病急,病情重,病初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嘔吐,持續發熱2周左右,體溫多在38~40℃之間,上呼吸道症狀重,因此起病初期很容易誤診為胃腸型感冒,後出現嘔 |
![]() |
寶寶的正常排便與腹瀉
每個嬰幼兒因為排便習慣不同,所以,每天的排便次數也會不同。臨床上,出生六個月內的寶寶,每天排便在六、七次之內;六至十二個月的寶寶,每天排便約二、三次,都屬於正常現象。另外,寶寶會因為遺傳、個性、體質和進食內容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