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血症相關知識

   新生兒出血症
    新生兒出血症是指新生兒出生2—5天內,因暫時性凝血障礙而引起的自然出血。由於新生兒肝髒功能尚未成熟以及腸道內缺乏正常菌群,使腸道維生素K合成不足所致。    
[臨床表現]
    可見黑便或嘔血,臍、皮下、鼻腔、口腔黏膜及尿道等處有血液緩慢持續滲出。
[診斷]
    1.生後2—5天發病,早產兒和母親服用抗顛痫藥物者易發。
    2.出血部位不一,多見黑糞或伴嘔血。    
    3.臍、皮下、鼻腔、口腔黏膜及尿道等器官亦可出血。
4.出血以緩慢持續滲出為特點。
5.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血小板正常。
    6.僅嘔吐物有血或黑糞者,有時須與嬰兒咽下母血相鑒別。可取,新鮮標本,加水調勻,使之溶血,沉澱後取上清液5份加1%氫氧化鈉1份,1—2分鐘後呈黃色者,為咽下母血,若仍為紅色,則屬嬰兒出血。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    維生素K1,(2)    2—5mg肌注,(3)    必要時12小時可重復(4)    一次。
(5)    貧血嚴重者予輸血,(6)    10-25mL/kg次,(7)    以新鮮血為宜
(3)經維生素K治療無效者,應進一步檢查有無先天性凝血因子(如V因子,Ⅶ因子)缺乏。
  2.中醫藥治療
  (1)胎熱內盛:生後臍、皮下、鼻、口腔黏膜、尿道等處有血液緩慢滲出。或有嘔血,或有便血,面赤唇紅,煩躁,睡臥不安,舌紅,指紋紫。
    治法:清熱涼血,寧血止血。
    方藥:生地l0克、水牛角20克、丹皮6克、赤芍6克、白茅根15克、茜草10克、側柏葉10克、鉤籐10克。
    (2)氣不攝血:出血伴見面色少華,哭聲低弱,口唇色淡,舌質談紅,指紋沉滯不顯。
    治法:益氣攝血。   方藥:太子參10克、白術10克、黃芪10克、炙甘草3克、茯苓10克、當歸10克、木香3克、遠志10克、酸棗仁10克、藕節炭10克、蒲黃炭10克。
[預防與調養]
    1.母親應注意孕期保健,需服藥時應遵醫囑慎重選藥。
    2。密切注意觀察新生兒皮膚、鼻腔、口腔、臍、尿道有無出血跡象。
    3.發現臍部有血滲出,應及時檢查臍帶結扎情況並及時處理。
    4.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
    5.注意臍部敷料應及時處理,,
    6.新生兒內衣應柔軟,防止擦傷皮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天氣轉涼,感冒咳嗽患者激增

天氣不斷轉涼。小溪昨天(9月20日)從各大醫院了解到,最近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明顯增多。醫生在門診中發現,不少患者出現咳嗽等症狀時並不及時就醫,而是將潤喉糖當作止咳藥,直到病情越來越嚴重才來醫院治療。對此,專家

遭受異物侵害要學會家庭自救

最常見的異物侵害有以下幾種。  氣管異物氣管異物是兒童最常見的臨床急症,如不慎將花生米、瓜子、棗核、圖釘、別針、鈕扣、硬幣等誤入氣管,致使突然出現劇烈嗆咳、哮鳴,可有憋氣、聲嘶、面色蒼白或青紫、呼吸困難等,甚至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