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居民的傳統飲食習慣是吃糧食多,吃蔬菜少,特別是北方地區的人們喜吃面條,一大碗面條只有零星蔬菜。這種飲食習慣對孕婦不利。由於蔬菜攝入不足,可使得包括維生素K在內的多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普遍缺乏,加之孕婦除身體本身需要外,還必需滿足胎兒所需,因而懷孕期間不少孕婦存在著維生素D缺乏問題。比如部分孕婦在懷孕期間發生牙龈出血現象,便是機體維生素D缺乏的表現之一。這種母體維生素K的缺乏,必然波及嬰兒,使小兒在未出生前就處於“維生素K先天不足”境地。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開始注意了產後滋補,但仍是以雞湯、雞蛋、谷類、土豆等食物為主。如此的食物結構,幾乎沒有維生素的提供。這樣,孕母的維生素K來源不足,其乳汁中必定匮乏,而母乳是嬰兒期1-4個月時的唯一食物來源,乳汁供給維生素K匮乏,又會使得小兒出生後處於“維生素K後天失養”狀況。
不合理的飲食結構既會使小兒出生前即“維生素K先天不足”,又使小兒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發病率增高。據我國的調查統計資料表明,全國各地,從東部發達地區到西部欠發達地區,均有病例發生,最高為14.28%,最低3.15%,平均為9.06%。小兒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出血一般是於出生後3個月內出現,4個月後則由於輔食的添加和小兒腸道功能的完善,細菌合成維生素K增加,因而不再發生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可緩可急。可因輕微傷引起,也可自然發生。一般多為滲血,即皮膚粘膜形成瘀點、瘀斑或血腫,但如果有外傷則出血不易止住。嚴重者可引起胃腸道出血,可吐出咖啡樣物,便血也較常見。這種出血給予一般止血劑效果不明顯,只有及時補給維生素K才能迅速止血,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古人雲:治未病不治已病。提前預防疾病發生是關鍵,莫要等疾病發生後才予以重視。針對小兒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預防,首先的問題便是積極調整孕母和乳母的飲食結構,克服傳統飲食習慣中的不足,增加新鮮蔬菜和水果的攝入,特別是富含維生素K的蔬菜和水果,如胡蘿卜、青椒、西紅柿、菠菜、油菜、以及蘋果、桃、桔子等。每日飲食中有一定品種數量的蔬菜,飯後吃一兩個水果,可以大大提高維生素K及其它維生素的體內水平,使母血和乳汁中有豐富維生素來滿足胎兒及新生兒需要,將有效防止小兒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發生。
![]() |
早產兒顱內出血的早期診斷及治療
隨著nicu搶救技術的提高,早產兒成活率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但由於小胎齡、低體重早產兒增多,早產兒後遺症的發生率並未相應下降,尤其是早產兒顱內出血後遺症,已成為影響早產兒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早期診斷和治療早產兒 |
![]() |
小兒發生藥物中毒怎麼辦
小兒發生藥物中毒怎麼辦? 一般藥物中毒的處理原則不外乎盡速使進入的藥物排出。一時不能排出,就趕快用解毒藥,以解除或減少毒性。已經出現一些不正常的現象,尤其是抽筋、昏迷等,要正確處理,並注意心率、血壓、呼吸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