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飲食衛生:加強衛生宣教,對水源和食品衛生嚴格管理。食品應新鮮、清潔,凡變質的食物均不可喂養小兒,食具也必須注意消毒。
二、提倡母乳喂養母乳是六個月以內嬰兒最適宜的食物,應大力提倡小嬰兒按需喂養。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腸桿菌腸毒素,有預防感染埃希氏大腸桿菌的作用。
三、按時添加輔食:小兒在添加輔助食物時必須注意從少到多,逐漸增加,使嬰兒有個適應過程;從稀到稠,先喝米湯,漸漸過渡到稀飯、軟飯;從細到粗,如加水果時,開始喂果汁,爾後吃果泥。五個月試加雞蛋黃、魚泥、嫩豆腐;七個月以後可添加富有營養、適合其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魚、肉末、青菜、餅干等,逐漸為斷奶做些必要准備,但應避免在夏天斷奶。
四、在逐漸添加食物時,最好先習慣一種食物後再加另一種食物,不要同時添加幾種如遇小兒生病應暫時不加另一種食物。食欲不振時,不宜強制進食。
五、增強體質:平時應加強戶外活動,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注意小兒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種疾病。
六、避免不良刺激:小兒日常生活中應防止過度疲勞、驚嚇或精神過度緊張。
七、加強體弱嬰幼兒護理:營養不良、佝偻病及病後體弱小兒應加強護理,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各種感染。對輕型腹瀉應及時治療,以免拖延成為重型腹瀉。
八、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對新生兒,托幼機構及醫院應注意消毒隔離。發現腹瀉患兒和帶菌者要隔離治療,烘便應做消毒處 理。
九、合理應用抗生素: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以免腸道菌群失調,招致耐藥菌繁殖引起腸炎。
![]() |
新生兒6種異常現象不必驚慌
對新出生的小嬰兒,出現種種與成人不同的現象,新手爸媽難免手足無措,心裡七上八下。近日,台灣“寶貝愛”網站為新爸媽們介紹了新生兒6種看似異常的正常現象。 1.體重下降。新生兒在出生一周後 |
![]() |
向寶寶便秘發起大攻擊!
媽媽首先要知道的是 排便次數少,不一定就是“便秘” 一旦寶寶2~3天不排便,媽媽就會很擔心:寶寶是不是便秘了?其實,排便次數少並不意味著寶寶便秘了,每個寶寶的排便規律和排便節奏都不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