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一種常見症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
小兒腹瀉,中醫根據臨床症狀分為傷食洩、風寒洩、濕熱洩、脾虛瀉等證型。
傷食洩:寶寶常表現為大便稀,夾有未消化的奶瓣、食物殘渣,味酸臭,或如臭雞蛋味,肚腹脹氣。
風寒洩:多表現為大便清稀,夾有泡沫,氣味不重,往往伴有腸鳴腹痛,鼻流清涕、咳嗽。
濕熱洩:常見大便如水樣,量多次數頻繁,或如蛋花湯樣,氣味極臭,或有少許黏液,寶寶陣陣哭鬧,精神萎靡或發熱煩躁,口渴尿黃。
脾虛瀉:寶寶大多是腹瀉治療不及時或喂養不當,腹瀉遷延不愈而造成。大便稀溏,可見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多在吃下食物後就洩,時輕時重,面色萎黃,體重不增加或增加緩慢,精神不振,嚴重者有便後脫肛,手腳發涼等症狀。
寶寶腹瀉處理原則
1、寶寶一旦腹瀉,首先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千萬不要自行使用止瀉藥或服用抗生素。對於輕型腹瀉患兒,遵循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合理用藥的原則,一般腹瀉很快就能康復。
2、對於由於腸胃功能紊亂而腹瀉的患兒,單純使用助消化藥是不夠的,采用中醫中藥的療法,常可獲得事半功倍的療效。根據寶寶不同病情,采用消食化積、疏風散寒、清熱利濕、健脾溫腎等功效的藥物,如丁香、肉桂、葛根、吳茱萸、白術、淮山藥、茯苓等藥物。可口服中成藥:脾可欣、健脾止瀉散、腸胃康沖劑等,對那些久瀉不愈,或伴有嘔吐、吃藥困難的患兒,可采用中藥敷臍的方法進行治療,往往可以收到滿意的療效。
寶寶腹瀉中醫妙方
根據不同的辨證分型,可選用不同的藥物組合,研成細末,用黃酒調勻如膏狀,敷於神厥穴(肚臍處)上,蓋醫用膠貼;次日揭去,用溫水清洗後再敷新藥。每天1次,3天為一個療程。個別患兒局部可能會輕度發紅,但並不影響治療和療效,停用後即可恢復。
這種方法安全有效,簡便易行,經濟實用,寶寶容易接受。當寶寶吃藥、打針有困難,或用西藥治療效果不好時,不妨試試敷臍的方法。
推薦閱讀:
生男生女預測表2015
用藿香正氣水敷肚臍?
退燒藥最少間隔多久吃一次
寶寶營養粥的做法
小兒遺尿偏方大全
![]() |
就快畢業了寶寶心情如何?
如今,很多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即將畢業,有的在拍畢業照,有的在彩排畢業晚會等,即將離開幼兒園,他們的心情也像大人一樣復雜。 興奮型 個案:威威(化名)是天河區一所幼兒園的小朋友,臨近畢業,他非常高興,每天的心 |
![]() |
小兒肺炎的預防措施有哪些呢
1、在感冒流行季節,盡可能少帶小兒去公共場所,盡量較少小兒與外界的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家人患感冒或其它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要盡量和嬰兒隔離。 2、如果自己的孩子已感冒或咳嗽,並出現以下一種或幾種情況,應及時找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