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小兒洩瀉的原因,主要是感受外邪、內傷飲食、脾胃虛弱等,其病變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運化精微,若脾胃受病,則飲食入胃,水谷不化,清濁相干,並走大腸,遂成洩瀉。正如《幼幼集成》曰:“夫洩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
洩瀉的表現,輕重不一。臨床上按其糞便性質與症狀表現,分辨寒熱,審察虛實,辨證論治。
一、傷食瀉常見脘腹脹滿作痛,痛則欲瀉,瀉後痛減,瀉多酸臭,啼哭厭食,舌苔厚膩或微黃垢。治宜消食化積,常用保和丸。腹痛較劇及氣脹者,加木香、厚樸以理氣消脹;嘔吐較甚者加藿香、生姜以止嘔。還可采用灸法,取足外踝最高點,直下赤白肉交界處,以艾條溫和灸兩側穴位,各10~15分鐘,每日灸2~3次。此法亦適於其他證型腹瀉。
二、風寒瀉常見洩瀉清稀,中多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兼惡寒發熱,舌苔薄白。治當疏風散寒,方選藿香正氣散。如腹痛較甚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氣止痛;兼有食滯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導滯;小便短少者,加澤瀉、豬苓以滲濕利尿。外治法選熨臍法,干姜、艾葉、小茴香各20克,川椒15克為末,鮮生姜30克搗爛,上藥為末納紗布袋中,敷臍,上置熱水袋,晝夜連續,5天為1個療程。
三、濕熱瀉常見瀉下稀薄,水分較多,或如水注,糞色深黃而臭,或見少許黏液,腹部時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惡,肢體倦怠,發熱或不發熱,口渴,小便短少黃赤,舌苔黃膩。治以清熱利濕為主,方選葛根黃芩黃連湯。並可用綠茶3克,白糖20克,食鹽1克,生姜1片,煎成200毫升以作飲料。或采用臍部敷貼法,用生蒼術、生黃芩(比例2:1)為末,用霍香正氣水調成糊狀,敷臍,每日換藥1次。
四、脾虛瀉常見大便稀溏,食後作瀉,色淡不臭,時輕時重,面色萎黃,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易反復發作。治宜健脾益氣,方選參苓白術散。或用推拿法,推脾經,揉板門,捏脊,揉足三裡,推大腸,摩腹。
五、脾腎陽虛瀉常見久瀉不止,食入即瀉,糞質清稀,完谷不化,或見脫肛,形寒肢冷,面色淡白,精神萎靡,睡時露睛,舌淡苔白,脈細弱。治當補脾溫腎,方選附子理中湯。脫肛者加黃芪、升麻以升提中氣;久瀉不止者加诃子、赤石脂、禹余糧等以收斂固澀。
六、洩瀉變證
1.傷陰瀉下無度,質稀如水,色黃渾濁,小便短少,皮膚干燥或枯癟,目眶及前囟凹陷,啼哭無淚,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口渴引飲,齒干唇紅,舌绛無津或起芒刺。治宜酸甘斂陰,方選連梅湯。若余邪未清者,可去生地、麥冬、阿膠,加生白芍、生甘草、石斛、蘆根以清養胃陰。
2.傷陽暴瀉不止,便稀如水,面色蒼白,神疲氣弱,表情淡漠,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舌淡苔白,脈沉微。治宜溫陽救逆,方選參附龍牡湯。如洩瀉不止者加干姜、白術以溫中扶脾。
以上兩種變證較為凶險,應配合西醫對症治療。
![]() |
新媽媽夜間如何喂奶
1、不要讓孩子含著奶頭睡覺 有些媽媽為了避免孩子哭鬧影響自己的休息,就讓孩子叼著奶頭睡覺,或者一聽見孩子哭就立即把奶頭塞到孩子的嘴裡,這樣就會影響孩子的睡眠,也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吃奶習慣,而且還有可能在母親 |
![]() |
回南天是小兒感冒頻發的溫床
“三月天,孩兒面,乍暖還寒,陰晴不定。牆滴水,地冒水,玻璃流水,空氣中都能擰出水……”,最近這種潮濕的“回南天”給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