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消化科 >> 小兒腹瀉 >> 關於腹瀉 >> 小兒腹瀉的原因

小兒腹瀉的原因

  小兒洩瀉,中醫病名。洩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病。西醫稱洩瀉為腹瀉,發於嬰幼兒者稱嬰幼兒腹瀉。本病以2歲以下的小兒最為多見。雖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節發病率為高,秋冬季節發生的洩瀉,容易引起流行。小兒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內傷乳食,或脾腎陽虛,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而發生洩瀉。輕者治療得當,預後良好。重者洩下過度,易見氣陰兩傷,甚至陰竭陽脫。久瀉遷延不愈者,則易轉為疳證或出現慢驚風。

  小兒洩瀉發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內傷飲食,脾胃虛弱為多見。其主要病變在脾胃,因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則飲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濁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洩瀉。

  1.感受外邪

  小兒髒腑嬌嫩,肌膚薄弱,冷暖不知自調,易為外邪侵襲而發病。外感風、寒、暑、濕、熱邪均可致瀉,唯無燥邪致瀉之說,蓋因脾喜燥而惡濕。其他外邪則常與濕邪相合而致瀉,故前人有“無濕不成瀉”、“濕多成五瀉”之說。由於氣候的因素,一般冬春多為風寒(濕)致瀉,夏秋多暑濕(熱)致瀉。小兒暴瀉以濕熱瀉最為多見。

  2.內傷飲食

<a name='InnerLinkKeyWord' href='http://www.jianke.com/ekpd/jblx/xrfx/' _fcksavedurl='http://www.jianke.com/ekpd/jblx/xrfx/' target='_blank'>小兒腹瀉</a>的原因

  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力弱,飲食不知自節,若調護失宜,乳哺不當,飲食失節或不潔,過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損傷脾胃,而發生洩瀉。故《素問.痺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傷食瀉既可單獨發生,更多於其他洩瀉證候中兼見”。

  3.脾胃虛弱

  先天禀賦不足,後天調護失宜,或久病遷延不愈,皆可導致脾胃虛弱。胃弱則腐熟失職,脾虛則運化失常,因而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清濁不分,合污而下,而成脾虛瀉。亦有暴瀉實證,失治誤治,遷延不愈,損傷脾胃,而由實證轉為虛證洩瀉者。

  4.腎陽虛脾

  腎陽虛脾虛致瀉者,一般先耗脾氣,繼傷脾陽,日久則脾損及腎,造成脾腎陽虛。腎陽不足,火不暖土,陰寒內盛,水谷不化,並走腸間,而致澄徹清冷,洞洩而下的脾腎陽虛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兩歲的寶寶急性腹瀉怎麼辦

以下是關於嬰兒腹瀉的一些信息,可以參考一下  如果平時每天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則應考慮是否患病。如果平時大便次數較多,但小兒一般情況良好,體重不減輕,不能認為有病。  引起嬰幼兒腹瀉有許多原

為幼兒閱讀故事應掌握技巧

一、Collins,N.B。(1997)建議,要讓幼兒有愉快的閱讀經驗,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以幼兒所熟悉的故事或經驗,自制一本書或大書,利用抱於腿間的方法讀給幼兒聽,並利用小組分享。  2、利用商業圖案或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