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大小便的習慣,掌握排便的規律很重要,三個月的孩子較新生兒的排便次數顯著減少了,在睡前、醒後、哺喂後15~20分鐘左右可以練習把屎把尿,大人抱孩子蹲下,口中發出“噓噓”的聲音即把尿,發出“嗯嗯”的聲音即把屎,天天重復,使孩子形成條件反射,初步掌握大小便的規律。4、5個月時,由大人扶著練習坐在便盆上,大人再發出“嗯嗯”的聲音,使之成為讓孩子排便的信號。到8、9個月,可在孩子已經學會坐的基礎上,讓孩子自己坐在便盆上大小便,不要坐著便盆玩或者吃東西,每次坐盆一般不要超過10分鐘。細心的家長很能發現孩子排便前的各種表示,如發出聲音、打顫、眼睛瞪大、發呆、用勁等,便及時抓著這個機會讓他坐盆來培養。通常在早飯後10分鐘以內容易有大便感,家長可以讓孩子坐盆,排不出來也不要緊,10分鐘後,就讓孩子起來,每天如此,一般訓練一星期後,排便的條件反射即可建立。孩子就會定時排便。
訓練孩子大小便的習慣,還要注意放便盆的地方最好要固定,周圍保持清潔,孩子大便時,便盆不要放在房間中央。1歲前在夜間要帶著尿布,一般不要叫醒孩子,1歲半後夜間可叫尿1-2次。晚上臨睡前1小時不要喝水,上床前先小便排尿,待到3歲左右,隨著神經系統的逐漸健全,孩子的控制排尿能力增強,能自己警覺醒來排尿,也就不尿床了。
![]() |
寶寶咳嗽 警惕小兒支氣管肺炎
第一,咳嗽: 寶寶在患小兒支氣管肺炎的初期,會有明顯的干咳及咽部痰聲症狀,恢復期咳嗽增多且伴有痰;新生兒、早產兒可無咳嗽症狀,僅表現為口吐白沫等。 第二,發熱: 寶寶在疑似患小兒支氣管肺炎時,體溫多在38 |
![]() |
爸媽須關注寶寶的“另類饑餓”
寶寶出生後隨著腦的迅速發育以及與外界的廣泛接觸,不僅身體在長大,精神活動也開始萌芽,如果寶寶有精神饑餓,會累及他們的體格與智力發育。 皮膚饑餓 美國心理學家哈特的猴子實驗顯示,動物與人都存在著皮膚饑餓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