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消化科 >> 更多消化系統疾病 >> 腸道病毒感染預防治療

腸道病毒感染預防治療

  何謂腸道病毒感染

  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virus)、致腸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enterocytopathic human orphan virus ECHO簡稱埃可病毒)及新型腸道病毒共71個血清型,本屬病毒感染分布廣泛,臨床表現復雜多樣。脊髓灰質炎已有專章論述,本節介紹除脊髓灰質炎病毒外的腸道病毒外的腸道病毒感染。

  [病原學]

  腸道病毒屬於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本屬病毒具有相同的理化生物學特性(詳見脊髓灰質炎章)。根據致新生小白鼠病變特點,可將柯薩奇病毒分為A、B兩群。A群可使鼠發生廣泛的骨髓肌肌炎及壞死,引起弛緩性癱瘓,此群有24個血清型;B群已發現6個血清型,可引起乳鼠局灶性肌炎、心肌炎、肝炎、腦炎等。埃可病毒現有1~34型,但其中8、10、28、34型已歸入其它病毒,僅對人有感染性,而對乳鼠不致病,猴腎及人腎細胞對埃可病毒敏感,可用來分離病毒。自1968年以來又發現不能以現有腸道病毒免疫血清中和的新型腸道病毒68-71型。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為病人、隱性感染及健康帶毒者。

  (二)傳播途徑 病毒由糞便及鼻咽分泌物排出,主要通過密切接觸而經口感染。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發病以小兒為多,成人多為隱性感染,但初發地區亦可見成人間的暴發流行。

  (四)流行特征 本病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夏秋季發生流行較多,同一地區每年流行的病毒型別常有改變。

  [發病機理和病理變化]

  病毒從口咽部侵入,在局部粘膜或淋巴組織中繁殖,引起局部症狀。繼而病毒侵入局部淋巴結,並由此進入血循環導致病毒血症。病毒隨血流播散至全身器官如中樞神經系統、皮膚粘膜、心髒、呼吸器官、肝、肌,肉等處,在這些部位進一步繁殖並引起病變。

  病理變化視所侵犯的器官而異,主要病變為實質細胞退行性變和壞死,伴炎性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腸道病毒感染臨床表現復雜多變,病情輕重差別甚大。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臨床症候群,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臨床表現。

  (一)呼吸道感染 埃可病毒及柯薩奇病毒的很多型均可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為常見,也可引起嬰兒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腸道病毒68型可引起小兒毛細支氣管炎和肺炎。

  (二)疱疹性咽峽炎 主要由柯薩奇A群及B群病毒引起,埃可病毒引起較少。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呈散發或流行,但以夏秋季多見。傳染性很強。潛伏期平均4天左右,表現為發熱、咽痛、咽部充血、咽部有散在灰白色丘疱疹,直徑1~2mm,四周有紅暈,疱疹破潰後形成黃色潰瘍,多見於扁桃體、軟腭和懸雍垂。一般4~6日後自愈。

  (三)出疹性疾病 又稱流行性皮疹病(epidemic ixanthemata),柯薩奇病毒及埃可病毒均可引起。多見於嬰兒及兒童,成人較少見。潛伏期3~6天。出疹前多有上呼吸道症狀如發熱、咽痛等。皮疹於發熱或熱退時出現,呈多形性,有斑丘疹、斑疹、猩紅熱樣皮疹、風疹樣皮疹、疱疹及荨麻疹樣等。不同形態的皮疹可同時存在或分批出現。可伴有全身或頸部及枕後淋巴結腫大。

  (四)手足口病 主要由柯薩奇病毒A5、9、10、16型引起,尤以A16多見。多發生於5歲以下小兒,傳染性強,可暴發流行或散發。初起低熱、厭食、口痛等。口腔粘膜出現小疱疹,後破潰形成潰瘍。多分布於後舌、頰及硬腭,亦可見於齒龈、扁桃體及咽部。多同時在手足皮膚出現斑丘疹,偶見於軀干、大腿及臀部。斑丘疹很快轉為小疱疹,較水痘皮疹為小,2~3日內吸收,不留痂。預後良好,但可復發。有時可伴發無菌性腦膜炎、心肌炎等。

  (五)腦膜炎、腦炎及癱瘓性疾病 柯薩奇病毒A群、B群和埃可病毒的許多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可引起此類疾病。

  腸道病毒腦膜炎的臨床表現與其它病毒引起者差異不大,有發熱、頭痛、嘔吐、腹痛,肌痛等症狀,常伴發皮疹,1~2天內出現腦膜刺激征。腦脊液細胞數增加達100~200,偶可高達1000以上,初以中性粒細胞占多數,後則以單核細胞為主。蛋白質略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病程一般5~10天。

  柯薩奇病毒A2、5、7、9及B2、3、4、均可引起腦炎,尤以埃可病毒4、6、9、11、30型亦可引起腦炎,埃可病毒9型多見。臨床表現與乙型腦炎相似,但部分病例常伴有皮疹、心肌炎等。柯薩奇B群可在新生兒和嬰兒中引起病情危重的廣泛性腦炎,常伴心肌炎和肝炎。

  腸道病毒引起的癱瘓臨床表現與脊髓灰質炎相似,但癱瘓程度較輕,一般很快恢復,極少有後遺症。

  (六)心髒疾患 主要由柯薩奇B群2~5型病毒引起,其它腸道病毒亦可引起。多見於新生兒及幼嬰,年長兒童及成人也可發生,一般多先有短暫的發熱、感冒症狀,繼而出現心髒症狀。臨床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急性心功能衰竭 起病突然,陣咳、面色蒼白、發绀及呼吸困難,迅速出現心衰。心電圖可見嚴重的心肌損害。急性心包炎可伴隨心肌炎發生或單獨存在。2.猝死 常在夜間發生,多因急性心肌缺血、梗死或壞死性炎症所致。3.心律失常 可出現過早搏動,心動過速或各類傳導阻滯,呈一過性或遷延不愈,甚至反復發作達數年之久。4.慢性心肌病 柯薩奇B群病毒引起的亞急性或慢性心髒病變,可導致彈力纖維增生症,慢性心肌病,狹窄性心包炎等。胎兒期感染可引起先天性心髒病如先天性鈣化性全心炎等。

  (七)流行性肌痛或流行性胸痛 大多數由柯薩奇B群病毒引起。主要表現為發熱和陣發性肌痛,可累及全身肌肉,而以胸腹部多見,尤膈肌最易受累。肌痛輕重不一,活動時疼痛加劇。病程一周左右,多能自愈。

  (八)急性胃腸炎 見“病毒性胃腸炎”章。

  (九)急性流行性眼結膜炎 又稱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為腸道病毒70型所致。本病傳染性強,常發生暴發流行,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24小時左右。臨床主要表現為急性眼結膜炎,眼睑紅腫,結膜充血、流淚、可有膿性分泌物及結膜下出血,但極少累及鞏膜和虹膜,大多在1~2周內自愈。

  (十)其它 腸道病毒尚可侵犯腮腺、肝髒、胰腺、睾丸等器官,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近年來認為,腸道病毒感染與腎炎、溶血-尿毒綜合征,Reye綜合征及糖尿病等也有一定關系。

  [診斷]

  (一)流行病學 接觸史及發病季節對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

  (二)臨床表現 出現上述臨床症候群而無其它原因可以解釋應考慮腸道病毒感染的可能;

  (三)實驗室檢查

  1.病毒分離 從病人體液(胸水、心包液、腦脊液、血液、疱疹液等)或活檢及屍檢組織分離出病毒有診斷價值,但單從咽拭或糞便中分離到病毒不能確診。如從有上述臨床症狀群患者的咽拭子或糞便中重復分離到同一型病毒,且從周圍患同樣疾病者中也檢出相同的病毒,且病毒分離率遠高於正常人群,則有診斷的參考價值。

  2.血清學檢查 早期和恢復期血清中和抗體效價增高4倍以上,有診斷價值。

  [鑒別診斷]

  各臨床症候群應與相應的疾病進行鑒斷,主要根據病史,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尤以後者價值更大。

  如何治療:

  [治療]

  無特效療法。干擾素和其它抗病毒藥物可以試用,但療效不確切。病程早期應用大劑量人丙種球蛋白,可能有一定效果。主要的治療措施為對症支持療法。

  [預防]

  注意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接觸患者的嬰幼兒可注射丙種球蛋白預防感染;也可廣泛服用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使產生腸道干擾作用而控制其它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特異性疫苗尚在研制之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培養寶寶毅力需避免兩大誤區

    "放棄"不是我的錯    3歲的豆豆得到一套新積木,愛不釋手。可是每次搭積木她都不能讓媽媽滿意。因為豆豆做事總是虎頭蛇尾,剛拿起積木

防治新生寶寶溶血病的方法

  新生兒溶血病治療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