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呼吸科 >> 小兒感冒 >> 家長必知:小兒感冒的4個常見類型

家長必知:小兒感冒的4個常見類型

小兒感冒的類型 小兒感冒如何護理 家長如何護理小兒感冒

  小兒感冒的4個常見類型

  第一型:“傷寒”型的感冒

  發燒、怕冷、蓋了棉被還覺得冷,並且伴有頭痛、鼻塞、流鼻涕的情形,沒有咽嚨痛以及出汗的症狀,這是屬於“傷寒”型的感冒,常用的中藥有紫蘇葉、杏仁、荊芥、防風、桂枝、麻黃、桔梗、前胡、羌活等,這些中藥有一個特點就是含有揮發油的成分,揮發油可以改善周邊血液循環、發點汗,達到所謂的“解表”、去風寒的作用,其實,也可以簡單地用姜湯來治療這一類型的感冒。

  第二型:“風熱”型感冒

  這一類型的感冒與第一型(風寒)感冒有一點相當大的不同就是病人會有“咽喉痛”的症狀,臨床上常見發燒症狀明顯、怕冷則相對不明顯,一般有頭痛、鼻塞打噴嚏的症狀,咳嗽咳出來的痰則較黏稠、甚至呈黃色,這種感冒中醫稱為“風熱”型感冒,可以用菊花、連翹、桑葉、金銀花、薄荷、牛蒡子等具有“天然消炎成分”的中藥來治療。

  第三型:“暑濕型”感冒

  高燒不退、全身倦怠、食欲不振,甚至影響到腸胃系統(有腹瀉、嘔吐的症狀),舌苔呈現黃色,這一類型的感冒是屬於“暑濕型”,在炎熱的夏季比較常見,可以用的中藥有香薷、金銀花、藿香、佩蘭、厚樸、黃連、扁豆等具有清熱化濕作用的中藥來治療。

  第四型:咳嗽較多型感冒

  這一類型感冒的症狀表現以咳嗽、痰多為主,頭痛、咽喉痛、發燒的情形則不明顯,如果咳出來的痰是黃色的,可以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魚腥草、紫苑來改善,如果痰呈白色,則可以用萊菔子、白芥子、紫蘇子、枳實、竹茹、陳皮等中藥來治療。

  小兒感冒家長的護理方法有哪些

  1、注意休息

  寶寶年齡越小,越需休息及護理,待症狀消失後再恢復活動,以免因病灶未能清除而復發。有發熱的寶寶,最好臥床休息,以減少其中樞神經系統的刺激。

  2、合理飲食

  感冒發熱的寶寶很容易出現食欲減低、惡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表現,飲食護理非常重要,總體原則是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如果強求寶寶進食,將導致寶寶胃腸負擔重,對身體和疾病恢復均有害。每次吃的食物量可少些,吃的次數可多些,多給寶寶喝一些水果汁,如新鮮橙汁等。發熱消退和消化能力較好的寶寶飲食可稠一些。隨著寶寶病情的好轉,一般1周左右可逐漸恢復到平日飲食。

  3、環境適宜

  保持寶寶的房間空氣流通。對發熱的寶寶,新鮮的空氣有助皮膚有效出汗而降低體溫。應避免直接對著寶寶吹風,而導致寶寶皮膚血管收縮,加重病情。

  為寶寶安排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室內保持安靜,不大聲說話,盡可能增加寶寶的睡眠時間,以減少能量的消耗。可以讓寶寶躺在床上,給寶寶輕聲講故事或聽音樂,幫助寶寶放松,會起到促進疾病康復的效果。

  4、有效出汗

  鼓勵寶寶多飲水。水可以增加機體細胞代謝,促進體內毒素排出,同時可以有效出汗,有利於降低體溫。

  寶寶的衣服和被褥不要過多過厚,應穿寬松衣褲,以利有效出汗和散熱。千萬不能給發熱寶寶穿過多衣服和蓋過厚被褥,否則容易導致高熱不退,甚至誘發高熱驚厥!寶寶服用退熱藥後,會大量出汗,衣被汗濕後應及時更換,以免受涼而加重病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搖啊搖 小心把寶寶搖出病來

“搖呀搖,搖到外婆橋……”好多爸爸媽媽都會把小寶寶放在搖籃裡搖晃著哄著入睡。但很多爸爸媽媽不知道,如果這種搖晃力度過大,並無數次快速地搖晃後,不一定要有頭部的

新生兒洗澡 不必急於擦掉胎脂

從剛出生時的新生兒易發的脂漏性濕疹、新生兒瘡、乳兒濕疹,到3個月左右直至18個月都可能患有的面瘡、體瘡,痱子,曬傷等,嬰兒敏感細致的肌膚時刻經受各種外部考驗。那麼究竟該如何進行新生兒的皮膚養護避免一些皮膚問題呢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