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孩子得病,特別是感冒、發燒後,很多家長期望通過靜脈輸液能夠早些治愈孩子的疾病。那麼靜脈輸液真的能縮短感冒、發燒的過程嗎?靜脈輸液到底能夠解決怎樣的問題?
輸液本身存在弊端
不是所有感冒發燒都要輸液,輸液本身存在弊端,如果病人都要輸液,過多的病人擠在一起,容易導致病人交叉感染,可能使病情加重。經常輸液也會帶來藥物反應,每次感冒都輸液、吃抗生素,細菌的耐藥性增強,輸液的效果會降低。有些情況不一定要輸液,但在家長的強烈要求下,只好為病人輸液;按照我個人的用藥經驗,只有10~20%的感冒兒童需要輸液。兒童不可多用抗生素,尤其是在感冒前期的2~3天內,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情況開一些中成藥、口服液之類的藥。
醫務人員提醒一些因沒有做好防范措施而讓孩子患上感冒的家長,切不可貪圖一時的治療效果,急於求成,而要求給孩子輸液。中醫院主任醫師周醫師說,一些家長看不得孩子感冒時哭鬧的難受狀,便要求醫師給孩子打點滴,以加速治療進程,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她表示,輸液的藥量相對更大一些,而且不經胃腸道吸收直接進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顯。但一旦慣於了這種輸液習慣,以後一感冒就得輸液,長此以往,輸液也難以達到治療效果。而且孩子的腎髒功能發育還不完全,長期輸液對腎髒還可以造成傷害。醫師建議孩子感冒做好采用食療或者藥物治療。
輸液出現容易出現輸液反應
案例:
4月的一天,張科長的兩歲兒子鵬鵬感冒了,晚上發起了高燒。由於他家離醫院較遠,而且上次鵬鵬感冒發燒時打了點滴後很快就好轉了,加之張夫人學過急救,夫婦倆覺得這次依樣畫葫蘆就行了,於是決定給鵬鵬在家裡打點滴。他們翻出上次到兒童醫院看病的病歷,到附近小診所買了輸液的藥品,給鵬鵬掛上了點滴。但就在快滴完時,鵬鵬突然出現畏寒,繼而熱度更高,講胡話,夫婦倆嚇呆了,趕緊打車送到醫院。醫生診斷為輸液反應,經緊急搶救後才得以脫險。
醫生點評:輸液如同用藥,人體有時也會發生不良反應,即輸液反應。據統計,最常見的輸液反應為發熱,占80%以上。
一般認為,輸液反應的基本特征如下:
1.在輸液過程中,病兒突然出現畏寒或寒戰,數分鐘後開始發熱,體溫迅速上升至39~41℃或更高;
2.一般多發生在輸液後30~60分鐘內,滴入液體100毫升~250毫升時;
3.通常在停止輸液後數小時,或使用鎮靜、脫敏藥後,畏寒或寒戰現象消失,體溫能較快恢復正常。一旦出現輸液反應,應立即減慢輸液速度或停止輸液;注射非那根,嚴重者(發生休克)須靜脈注射地塞米松,並予以吸氧及抗休克治療;若病情嚴重仍須輸液,應及時更換輸液管、藥物及液體。
輸液治病觀念需要改觀
縱觀全球,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對輸液都有嚴格的規定,不會隨便給病人輸液。事實上,多數疾病都可通過吃藥治愈,不需要輸液。
醫學界公認,用藥時能口服的不選擇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選擇靜脈輸液。這一用藥原則是在大量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持下形成的,但公眾未必都清楚。
為什麼要強調這樣的原則,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在這三種用藥方式中,口服用藥不良反應最輕、最慢,因此也最安全,還可防止交叉感染,減少病人輸液時的疼痛,減少抗藥性。靜脈輸液是把藥物直接輸入血液,不良反應最猛也最快,有的幾分鐘內就可置人於死地。特別是一些基層醫院、個體診所,由於缺乏搶救設施,醫務人員的搶救知識也不足,一旦出事很難逆轉。
二是這三種用藥方式的成本差別較大,輸液成本最高,特別是抗生素輸液費用,往往比口服藥高出很多。
推薦閱讀:
狂犬疫苗打一針可以嗎?
寶寶嗆奶後如何急救?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吃什麼食物好
乙肝疫苗的有效期是多久
2歲寶寶便秘可以每天喝蜂蜜水嗎?
![]() |
抽風兒童需要用力掐“人中”
6歲以下的小兒,因大腦發育不健全,易發生抽風(驚厥),抽風時,全身或局部肌肉呈強直或陣發性痙攣狀,神志不清,眼球凝視,口唇青紫,口吐白沫等。抽風時間長,會損害大腦,也易發生窒息。發生抽風要迅速采取措施,找出原因 |
![]() |
媽媽對寶寶感冒認識誤區
小兒感冒簡述:媽媽對感冒的認知誤區 媽媽的謬誤一:寶寶發高燒、呼吸道感染了,必須用抗生素。專家糾誤:普通感冒中在三、五天後繼發細菌感染的約占40%,沒有引起細菌並發症的普通感冒,有5-7天的自限性,即經過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