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了解的病毒性肝炎中(甲型,乙型,δ型和C型),只有乙型肝炎病毒被認識到是引起新生兒肝炎的一個重要病毒。其表現形式多樣,大多數新生兒發生慢性亞臨床型肝炎。
病因學和流行病學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個雙外殼DNA病毒。發現表面抗原(HBsAg)在病毒表面,同時也在過剩的病毒外殼物質小球形和管形顆粒上面。
在美國,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占總人口比例很低(約0。1%)。新生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傳染源是分娩中已感染的母親(通過篩查獻血者的HBsAg已實際上消除了對污染血制品的接觸)。母親在妊娠期第三期或分娩後2個月內患急性乙型肝炎,與70%的傳播危險有關;相反,母親在妊娠期第一或第二期患急性乙型肝炎,傳播的危險性僅為5%。無症狀並有e抗原的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引起的母-嬰間傳播的危險性也很高,無e抗原或有抗-HBe的攜帶者傳播疾病的可能性很少。
母-胎間傳播主要通過分娩時的母-胎微循環輸血或新生兒在產道中接觸感染的分泌物。通過胎盤傳播少見。產後通過接觸感染母親的血液,唾液,大便,尿或母乳造成傳播極少。新生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是某一社區一個重要的病毒庫。
症狀,體征和診斷
大多數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新生兒發生慢性亞臨床型肝炎,表現為持續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血症和不同程度的轉氨酶升高。組織學上與成人慢性肝炎相似。許多患妊娠期急性乙型肝炎母親所生的新生兒為低出生體重兒,不管他們是否受到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盡管在生後早期成為乙肝表面抗原的攜帶者,以後患肝髒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原發性肝細胞癌)的危險性明顯增加,但長期預後尚不清楚。偶爾感染的新生兒有發生急性乙型肝炎,通常是輕微的和自限性的,伴黃疸,嗜睡,體重不增,腹脹和陶土色大便。發生肝腫大,腹水和高膽紅素血症(主要是結合膽紅素)等嚴重病變者少見,暴發型肝炎和危及生命者罕見。與患急性肝炎母親的新生兒相比,暴發型肝炎更多見於慢性帶病毒母親的新生兒。
預防
所有孕婦在每次懷孕的產前保健時應常規檢測乙肝表面抗原,否則在她們住院分娩時應作檢測。
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母親所生的新生兒,在生後12小時內應予以0。5ml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肌注;並給予重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5μg/0。5ml的Recombivax或10μg/0。5mlEngerix-B),連續肌注3次。第1次必須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同時肌注,但應在不同部位,也可在7日內給予。第2次和第3次應分別在第1次後1個月和6個月時給予。建議在第12個月或第15個月時檢測HBsAg和抗HBs。
![]() |
食療助眠,寶寶再也不怕暑熱難眠了
蜂蜜紅棗茶 棗含有豐富的鐵質,適量食用紅棗可以預防貧血。 准備食材:棗(干)適量、陳皮少許、蜂蜜適量、水適量。 步驟1:紅棗洗干淨去核,陳皮絲沖洗干淨備用。 步驟2:蓮子也用清水浸泡。 步驟3:大火煮 |
![]() |
孩子打呼噜,到底是不是病?
與成人打呼噜不一樣,兒童睡眠打呼噜,主要由於上氣道受到肥大的扁桃體或腺樣體影響,使上氣道變窄,造成患兒睡眠時出現呼吸憋氣、缺氧的狀態。打鼾會讓兒童睡眠質量不高,直接導致生長激素分泌下降。同時還容易導致缺氧,對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