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跟孩子說理不僅需要有耐心,還應結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技巧。一些美國老師的成功經驗是:
一、要讓孩子了解你的感受
1.要讓孩子感受自己的不悅:使孩子由老師的神情與沉默的氣氛中,感受到老師的情緒,能夠促進孩子對自己的過失進行反思。
2.在批評孩子時,應該使孩子感受到:爸媽討厭我的缺點,但卻非常喜歡我這個人。這樣,孩子才能樂意聽取批評,勇於改正錯誤。
二、讓孩子明白所犯的過失與後果間的聯系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他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從而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例如,當孩子不好好吃飯時,老師往往由他去,等到他餓了再吃東西時,告訴他不好好吃飯與挨餓的聯系。許多老師抱怨孩子吃飯的同時,又給他們零食吃,孩子們感覺不到不吃飽飯挨餓的後果,老師的批評也是徒勞的。
三、在批評的同時,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

我國有句古語:“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美國人也認為,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的錯予以糾正,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如果一味地數落孩子,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只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四、所講的道理要“合理”
老師與孩子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也不能苛求孩子,因為大人信口胡說,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也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老師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