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難,近幾年成為新手父母之焦慮的事情。父母也越來越看重孩子在幼兒的早期教育及與小朋友如何相處等問題。孩子在幼兒園碰到煩惱,父母更著急。看看這些難題怎麼解決吧!
難題1:寶寶“起床氣”
一上幼兒園,就要按時間起床了,這下家長可犯了難,寶寶的起床氣咋辦?其實,要徹底解決孩子賴床和起床氣的問題,不僅要考慮要如何叫孩子起床,更要考慮孩子為什麼這樣。
“孩子賴床一般有三個原因,一是睡得太晚,睡眠時間不夠或睡眠質量不佳;二是家長如果有焦慮情緒,就會傳染給孩子;三是有的喚醒方式強迫性較強。”國內著名早教專家、親子暢銷書作家林怡介紹。“不妨學一下李湘叫王詩齡起床采取的辦法,先輕輕喚醒孩子,然後把她抱一會兒,接著轉移她的注意力,帶她去看爸爸。”充滿愛意的擁抱真的有魔力,哪怕什麼都不說,孩子就能慢慢冷靜下來,進入“媽媽理解我,接下來我也要理解媽媽”的狀態。
“不過,只要孩子睡夠了,起床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對於這一點,國內著名育兒專家張思萊也深有感觸。她帶過兩個外孫,小外孫每天晚上8點准時睡覺,早上6點左右自行起床,午飯後,固定睡兩個小時午覺。而大外孫上學課業重,晚上睡得晚,早上就不想起床了。
但如果家長熬夜,孩子自然不願睡覺,因此,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睡眠環境,張思萊建議。世界睡眠協會發布的“6大金質睡眠法”和“中國嬰幼兒睡眠健康指南”提到孩子的最佳入睡時間在晚上9點左右。為幫助小外孫養成好的睡眠習慣,張思萊非常注意遵守他的作息時間:在家裡,每天晚上7點吃完晚飯,之後看看書,聽聽故事或輕音樂。差15分鐘8點開始洗臉刷牙,然後關燈准備睡覺。
“還有一些孩子不願意睡覺是因為白天和爸爸媽媽相處的時間短,孩子希望多跟父母待一會兒。”林怡分析,這些孩子需要父母更加用心地陪伴。陪伴孩子入睡不能焦慮,不能急切希望孩子迅速入睡,孩子能夠感受到這種情緒。同時,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喜好編故事,但不要講會讓孩子興奮的故事,多用“困了”“睡著了”這樣的詞語給孩子暗示,幫助他們盡快入睡。
難題2:飯菜不愛吃
幼兒園飯菜跟家裡的不一樣,可不是按著寶寶專門的口味來的,不喜歡吃咋辦?
“孩子也會有不喜歡吃的口味,有時不用強求,用有同樣營養的食物代替就好。”張思萊說。引起孩子吃飯的興趣,需要有手段。比如,可以多做一些花樣,“米飯、饅頭吃膩了,我會給外孫子做面包,還可以將食材剁碎和其他食物混起來包成餃子、包子。”
轉移孩子注意力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張思萊的小外孫很喜歡一個卡通角色托馬斯(玩具小火車),於是,她就專門買來碗底帶有托馬斯圖案的碗,然後用這個碗給孩子盛飯,並告訴他“吃完飯後就看見托馬斯了。”
其實,孩子平常吃的飯菜是否需要單做還要看年齡,學前兒童可以和大人一塊吃,大人吃什麼孩子就吃什麼,但幼兒如果大人吃什麼孩子就吃什麼可能就不太合適,當然偶爾偷懶也是一種調劑膳食的方式。首都兒科研究所保健科主任醫師金春華提醒,飲食也不能太單一,比如說有的孩子很喜歡喝粥,能喝一碗,而且喝的又都是糖粥,因為糖和米都是碳水化合物,食物的營養密度低,這樣的食物營養單一,時間長了就可能出現營養素不足而影響生長發育。因此應添加含優質蛋白食物,可以添加肉、鴨、雞、蝦、魚等,當然,米、面也應換著做,還應換著花樣吃,上午和下午,昨天和今天,短時間內盡量不重復,增加孩子對食物的新鮮感,促進均衡營養。
另外,培養孩子好的吃飯習慣,有時還得狠狠心,讓孩子體驗饑餓感。林怡說,“如果孩子老是在吃飯時間磨蹭、玩鬧,不吃飯。可以跟孩子確認他是否需要繼續吃,如果不吃,就把飯菜撤走。”這樣能讓孩子體會到飽和餓的感覺,自覺吃飯。
難題3:不滿意就耍脾氣
在家裡養成的小脾氣,到了幼兒園可能就跟老師起了矛盾。“孩子也有自己的需求,鬧脾氣對孩子來說很正常,”林怡說,“家長要區分問題,溫和對待。”
如果孩子對玩具很好奇,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研究;如果孩子的行為確實不恰當,比如在公園裡摘花草,就需要制止,對於嚴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的行為就要給予懲罰。不過要提醒家長,懲罰措施一定是針對具體的事情,而不是針對孩子。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家長要在孩子犯錯後立刻懲罰。
把衣服脫掉往地上扔、砸東西、躺在地上哭鬧等,孩子的這些表現是想表達某種情緒或訴求,但他們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表達方式。家長要做的是,逐步教會孩子識別自己的感受,如和孩子一起談論自己高興或不高興的事,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緒。
但家長情緒的表達方式也要恰當,如生氣時不亂發脾氣。而孩子發脾氣時也別硬性壓制,等其平靜後告訴他什麼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要知道,簡單的批評和否定,反而會阻礙孩子表達能力的提升。我們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用尊重他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並讓孩子認識到,提了要求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會得到。
但如果孩子明知這些行為會讓家長生氣,怎麼辦?武警總醫院心理門診心理醫生史宇介紹,當孩子行為受到限制時,可能會感到不高興,用讓爸爸媽媽不高興的事來“回敬”。家長可冷處理,不要太關注他們的行為。待孩子情緒平靜後,家長再告訴孩子這件事為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時候可以做。
難題4:同伙伴鬧矛盾
在幼兒園第一次與那麼多小朋友一起玩耍,小孩子之間出現爭吵甚至打架都是常有的事。但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社交培養十分重要。
孩子成長中遇到問題,先要界定其歸屬。屬於孩子的,我們不要越界去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要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必要時,我們可以傳達一種信息:孩子,你遇到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問題,如果需要,我可以給你一些幫助。林怡說,“家長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提前告訴孩子和他人相處的技巧和規則。”
被打一方的小朋友的家長要告訴孩子,其他小朋友不是故意的。打人的小朋友的家長則應告訴自己的孩子“你不是故意的,但你讓他疼了,如果他這樣對你,你願意嗎?”從而啟發他的同理心。
如果小朋友確實是故意打人,那家長還需要啟發他的責任心,可以告訴他“你看,他不理你是因為你打人了,你要承擔責任。”家長要告訴孩子“被打會很疼”,要教會孩子說“對不起,我錯了”,但要讓孩子自己道歉。
而對於被打一方,其家長應協助孩子覺察、認清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你看起來很傷心”。然後接納孩子的情緒,但不評價:“想哭就哭吧”。接著用開放性的提問幫孩子厘清情緒背後的原因,“什麼事讓你這麼傷心”。最後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的方案。“我們一起想想該怎麼辦,好不好?”
當看到一個小孩心生憤恨時,還有種方法,著名演員吳秀波在微博中寫道,“我就過去這麼靜靜抱了他一下,臉貼著他,半分鐘,你能從皮膚裡就覺得他好了,因為他得到了愛。”
難題5:對新環境不適應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時會對新環境表示排斥,短期的環境可能是旅行途中的飯店或旅館,長期環境可能是新的住所、新幼兒園或新學校。
法國心理學家費利奧沙教授曾告誡年輕的父母們:“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幼兒園要求,當孩子初入園時,父母要帶一件孩子心愛的物品,因為當孩子不安時或者睡覺時,這件物品就會給孩子以安慰並獲得安全感。
“很多家長常犯的一個錯誤是一味要求孩子服從,”史宇說,其實我們應先傾聽孩子感受,鼓勵孩子說明他的理由。之後再幫孩子分析,鼓勵孩子去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如果問題真不能解決,那麼應當鼓勵孩子看到好的一面,和孩子一起發掘現狀的優點。
![]() |
常見的小兒肺炎的類型及其症狀
1.支氣管肺炎 (1)起病多急驟,有發熱、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等症狀,小嬰兒常伴拒奶、嘔吐、腹瀉等。 (2)重症病兒呼吸急促,呼吸頻率增快超過40次/分;可出現點頭呼 |
![]() |
男女大腦差異或可解釋自閉症為何“重男輕女”
作為廣大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自閉症的發病原因一直都是個迷,自閉症到底是怎樣引起的?至今仍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但這並不能說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沒有努力,相反他們時刻都在為破解自閉症發病原因之謎努力著。今日,一項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