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最受凍瘡欺負
凍瘡雖然不是大病,卻會讓人又癢又痛。寶寶長凍瘡,等於童年多了一道抹不去的陰影。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主任醫師溫炬介紹,凍瘡是冰點以上的低溫與高濕度聯合(濕冷環境)暴露所致的一種局限性炎性紅斑損害,氣候生暖後自愈。通俗一點說,在濕冷的環境裡,人身體的血液流通不暢,凍瘡即會出現。
也就是說,當身體較長時間處於低溫和潮濕的環境,人體表面的血管發生痙攣,血流量減少,組織缺血、缺氧,細胞受到損傷,尤其是血液循環差的手指和腳趾就容易長凍瘡。
在寒冷天,寶寶容易長凍瘡,這是由氣候因素、生理因素、穿著因素等決定的。
氣候因素:寒冷的天氣,包括空氣的濕度、流速和天氣驟變等,潮濕和風速都會影響身體的散熱。
生理因素:寶寶的體表面積與公斤體重之比相對成年人來講較大,這決定了寶寶皮膚散熱快、耗熱多的特點。寶寶的皮膚對外界環境的溫度變化也比成年人更為敏感。當溫度低於10℃,皮下小動脈收縮,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形成寶寶凍瘡。此外,寶寶皮膚組織的含水量較成人高,也是寶寶易發凍瘡的原因。
穿著因素:比如鞋襪過緊、長時間站立不動或者長時間浸泡在涼水中均可使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導致凍瘡。
為什麼有的寶寶每年都生凍瘡?溫炬指出,有些寶寶年年生凍瘡,原因多為寶寶的皮膚表面溫度低於其他寶寶,末梢循環比一般人差,部分寶寶的營養不良也會加重末梢循環障礙。
治凍瘡:是否破潰決定用哪種藥,保暖運動護理都不可少
凍瘡都長在什麼部位呢?凍瘡一般多發生在身體的末端,特別是暴露部位,比如:面部、耳廓、手指、手臂、小腿、足跟、足趾。臨床表現為暗紫紅色斑塊或者結節,部分有水腫,邊緣鮮紅色,表面緊張有光澤,壓之有褪色,皮損溫度低,嚴重的會有水疱或者血疱,破裂後形成糜爛或潰瘍,感覺瘙癢、灼熱或者疼痛、加熱後瘙癢加重。
溫炬提供家長們治療必殺技,提醒務必分清凍瘡有否破潰。
未破潰者:可以用一些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如辣椒酊、維生素E軟膏、10%樟腦軟膏,必要時可內服血管擴張劑如煙酸。特別提醒:寶寶口服劑量記得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有破潰者:可以用一些5%硼酸軟膏、紅霉素軟膏。
此外,寶媽們不要盲目地用揉搓或者熱水泡來自行治療凍瘡,因為力量或者溫度控制不好,很容易使寶寶的皮膚組織受到二次打擊,甚至發生感染,如果擦抹藥膏不見好轉,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寶寶長凍瘡,雖難受但並非防不勝防,溫炬提供預防小貼士:
1、注意保暖。如果上一年寶寶長了凍瘡,第二年就要特別小心了!出門記得戴上口罩、防風耳罩、手套等。鞋襪不宜過緊,保持鞋襪的干燥;
2、適當運動。適當增加寶寶的戶外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每天定時給寶寶做一些皮膚揉搓按摩,寶寶手腳冰冷時,回到家不宜熱水燙手,應盡量讓肢體自然復溫;
3、常規護理。易長凍瘡部位應擦些護膚品,保護皮膚;
4、合理飲食。給予寶寶一些高熱量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增強暴露部位對寒冷的適應能力,預防寶寶凍瘡的發生。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
![]() |
男童輸液後死亡!帶娃輸液千萬要注意這些
BB常見疾病非“輸”不可?NO! 有病最好就輸液似乎是一種慣例,相信很多人的觀念中,輸液會令病會好得更快。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疾病都需要 |
![]() |
新生兒出現9種異常情況 媽媽不要慌
新生寶寶太嬌嫩,需要父母們精心的護理,但是由於新爸新媽沒有護理經驗,對寶寶的一丁點變化都非常擔心,總害怕是寶寶出現了什麼問題。今天小編就給新爸新媽講解一下新生兒會出現的9種異常情況。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