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寶寶迅速發育以及接觸更廣發的外界環境後,身體長大了,精神活動也開始萌芽,這時候寶寶也有“精神饑餓”的時候,如果沒得到及時滿足,就會影響寶寶身心成長哦。
感覺饑餓
當把小寶寶帶到大自然中時,寶寶就會非常高興,激動的揮舞著雙手,小嘴也“咿呀咿呀”的發出聲音,為什麼呢?因為大自然裡那些新鮮食物:聲音、光、花草顏色都讓寶寶充滿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滿足了寶寶的“感官饑餓”,讓寶寶腦部發育獲得更多“能量”。觀察到寶寶這樣的反應,父母就可以再室內也模仿自然的樣子,擺放鳥籠、魚缸、盆栽或者掛一些彩色畫片在寶寶床前,讓寶寶的視覺、聽覺都能得到滿足。
皮膚饑餓
什麼是皮膚饑餓?比如嬰兒渴望媽媽的懷抱,長大了也喜歡依靠著媽媽或扯著媽媽的衣襟,這就是皮膚饑餓的表現。美國心理學家實驗表明,人與動物都有皮膚饑餓的問題。
寶寶若長期處於“皮膚饑餓”的狀態會影響性格的養成,造成抑郁、孤僻、愛吃手的習慣,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就是父母給予孩子更多關愛、親吻或撫摸的肌膚之親,也就解決了寶寶“皮膚饑餓”的問題。所以就算工作再忙碌,也千萬別忽略與孩子的接觸,要經常撫摩寶寶的頭、背、頸以及手臂手掌等,給寶寶講故事、聽音樂,讓寶寶自然享受這一切,促進身心健康發育。
心理饑餓
父母之愛也就屬於寶寶的最高心理需求了,尤其是母愛,這是親子關系建立的基礎。當小寶寶聽到媽媽的聲音,看到媽媽走過來時都非常高興的揮舞著雙手咿呀咿呀的索抱,如果索抱的願望得到滿足,寶寶的心理也得到了滿足。甚至有研究人員發現,出生半小時內就得到媽媽摟抱的嬰兒比其他嬰兒睡得更香、也更少哭鬧,喂養更好。可見,父母尤其是母親是解決母乳喂養的寶寶“精神饑餓”的一劑良方,能有效促進寶寶良好情緒和個性的養成。所以,媽媽平時一定要多抱抱孩子,“喂養”寶寶精神饑餓。
語言饑餓
嬰兒從初生到會說話也不過一兩年的時間,這充分說明寶寶語言發育的迅猛以及本能的迫切需要。語言可謂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任何人都離不開它,而作為寶寶人生的啟蒙老師,在寶寶體格和智力發育的過程中,媽媽與寶寶的交流頻率和方式時刻影響著寶寶的語言學習,尤其是母乳喂養的寶寶,作為一種良好關系的開始,媽媽的母乳讓寶寶體會到最真實的關愛,並讓寶寶將這份關愛帶入接下來的每段旅程。所以,媽媽在喂養寶寶時,可是交流的好時機,一個注視、一次撫觸、一生呓語都是和寶寶愛的交流!
![]() |
早教的原則媽媽們都知道了嗎?
1.0歲起步原則 如果把胎教劃歸優生范疇的話,早期教育則應從出生開始,重視全面培養,充分利用好0~6歲這一人生發展最珍貴的黃金歲月。因為到6歲大腦就基本成熟了,如果錯過了這個生長期,人的腦力、性格和心靈就永遠 |
![]() |
6個月厭食時間是小兒厭食判斷標准之一
厭食是小兒常見的症狀,由於缺乏進食的欲望,日久影響其營養和熱能的吸收,使孩子體重不增或減輕,影響正常生長發育。 1、小兒厭食症的診斷標准 1)年齡:14歲以下的男女兒童。 2)厭食時間:6個月及6個月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