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注意:孩子的心靈也會“感冒”

注意:孩子的心靈也會“感冒”

  寶貴的生命,絢麗的青春,是什麼縱容死亡的陰影輕易地吞噬稚嫩的心靈,使這些孩子輕率地對待自己如花般的生命?中國每年自殺的兒童約為2580人,情緒問題和抑郁心理正成為困擾青少年甚至兒童心理健康的最大障礙,心理感冒的孩子越來越多。”

  近日,媒體報道的好幾例兒童、青少年寫血書、自殺等事件讓所有人觸目驚心——寶貴的生命,絢麗的青春,是什麼縱容死亡的陰影輕易地吞噬稚嫩的心靈,使這些孩子輕率地對待自己如花般的生命?

注意:孩子的心靈也會“感冒”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未成年人自殺的比例呈上升趨勢,有明顯的低齡化趨勢!15歲-35歲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就是自殺。更讓人震驚的是,中國每年自殺的兒童約為2580人,有40.1%的小學生說過“不如死了的好”。“情緒問題和抑郁心理正成為困擾青少年甚至兒童心理健康的最大障礙,‘心理感冒’的孩子越來越多。”心理專家表示,由於缺乏自我調節能力,未成年人一旦遭遇心理困擾往往很難走出,如果這時社會、家庭、學校不及時給予足夠的引導和關懷,不能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打心靈疫苗”,那麼這種“感冒”就會加速滋生蔓延為“重症”,未成年人自殺的悲劇就可能再度上演。

  8歲男孩:帶我去死

  “你帶我去死吧。”這話出自一個8歲的小男孩之口,讓人驚訝。現實是無情的,小男孩經常冒出這樣的話讓家人著急,媽媽把他帶到了心理醫生處咨詢。小男孩雖然剛上小學二年級,卻有一身“好武藝”,鋼琴已考過八級、英語口語很棒,還是奧數興趣班的尖子生。父母花了金錢、精力對他進行各種培養,可是,卻“吝啬”得連玩耍時間都沒有給他預留。整日和鋼琴、英文、數學為伴,男孩的情緒明顯“感冒”,腦海中時不時跳出不想活的念頭。“已有輕微抑郁症。”心理醫生提醒年輕的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留出玩的空間。

  初二男孩沉迷於上網,老是和父母作對,和同學關系處得也不好,診斷下來是品行障礙;一對父母天天督促孩子念書,去學校反而成了孩子最不樂意做的事……“過來咨詢厭學的特別多。”在心理醫生看來,孩子有厭學情緒可以看做是一種正常的反應,“長期做單一的事,人容易疲勞。”據有關研究表明,100個孩子中喜歡讀書的不過10個,所以家長對孩子厭學不要感到奇怪,關鍵是改變教育方法,尋找孩子厭學原因,加以引導,學會調節孩子的情緒。

  三成孩子存心理障礙

  據中國心理學會對全國22個省17歲以下的青少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統計報告顯示,我國學生心理疾病發病率高於一般人群,至少有3000萬青少年受心理疾病困擾,而中小學生發病率竟然高達21.6%至32%;兒童癔症、網絡綜合症、抑郁障礙、兒童強迫症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患者在逐年增加;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遭遇的心理問題不同,小到嬰幼兒都可能存在心理問題。“中國家長對子女過分關注、溺愛的教育方式,以及現在許多家庭‘隔代養’的情況,都會帶來很多問題。”專家認為,兒童心理問題大多是兒童情緒問題,部分為精神疾病。而情緒障礙、交流障礙、多動症、抑郁症、焦慮,以及學習困難、拒絕上學等症的患病率相對較高。

  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心理專家黎明表示,多數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在中小學階段的成長過程中就存在基礎、埋下隱患,到了大學期間人際交往、學習壓力、經濟狀況等都會構成刺激因素,使心理問題暴發出來。“抑郁容易導致兒童青少年自殺。”心理專家稱,孤獨症、精神發育遲滯、精神分裂症等兒童心理疾病致殘的兒童占殘疾兒童的20%。一個患有心理疾病的兒童每年花費是正常兒童的4倍以上,成年後發病率比正常人高10倍。

  跟父母交流最多的是學習

  孩子感冒了,父母會急著求醫問藥,可孩子一旦“心靈感冒”,卻很少有父母想著去增強孩子的心理素養。一項針對中小學生的心理調查結果顯示:在選擇最願意傾訴的對象中,父母得票最少,排在前面的分別是朋友、社會工作者、心理輔導員;不少孩子認為來自父母的壓力最大,因而將親子困惑擺在首位。

  記者從南寧市部分中小學了解到,親子溝通、學業和交友是學生心理咨詢最多的問題,其中親子溝通問題占了一半以上。不少孩子抱怨:和父母之間的交流只有學習,他們三句不離學習。初三學生小方說,父母問他“今天在學校開心嗎”、“想吃什麼”,正當他准備和父母好好交流時,母親又說:“媽媽做了你最愛吃的菜,吃完了就去做作業。”他頓時洩了氣。一些中小學老師告訴記者,很多孩子不願意向父母傾訴心事,是因為一看見父母就覺得壓力大,在他們面前會有很多微妙的心理變化,比如父母在意學習,如果成績不好就覺得虧欠他們;和父母之間好像除了學習,就沒什麼好說的。

  對此,三○三醫院心理服務中心主任李紅政指出了很多家長的“共病”:喜歡將自我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比如讓他們多吃,讓他們學畫畫學鋼琴,規定他們看什麼樣的動畫片等。“家長都是出於關愛與呵護,但往往不知孩子的心思,好心辦了壞事。”

  及時注射“心靈疫苗”

  “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期,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奠定基礎,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可使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麼,希望孩子成人後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甚至是不太可能的。”專家稱,“心靈疫苗”應當從兒童時期開始“注射”。

  專家強調,家長對孩子不要過度呵護和溺愛,因為這會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要引導孩子處理好各方面的人際關系,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從中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有意識地讓孩子吃虧,能夠培養孩子寬容大度的性格;捨得讓孩子吃苦,接受“挫折教育”,能讓孩子在今後遇到困難時不退縮、不逃避,經得起挫折。同時,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專家建議父母,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家長要多與孩子交流和溝通,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幫其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當他們的看法的確有問題時,不要大驚小怪,而應心平氣和地說服教育。

  新聞背景

  5月2日早上,南京溧水一名13歲男孩疑因作業未完成,上吊自殺。而當日中午11點多,南京燕子矶一名初三男生也跳樓身亡,原因也是作業沒完成,家長讓他別上學補作業。

  4月26日晚上,雲南一名初一學生在寫作業時流鼻血,孩子含淚蘸血寫下了“我不想做作業”。

  心靈疫苗:不同階段關注有差別

  小學:青春發育期要多陪孩子聊天

  很多家長在孩子上了小學後唯恐他們學習落後於同伴,便時時逼緊孩子。專家表示,其實對於小學生來說,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學會正常生活。例如每天幾點鐘按時睡覺、按時起床,按時、整齊、專注地完成作業,做完作業後學會仔細檢查,等等,就足夠了。

  除了行為教育,心理溝通更是必要。小學時期,孩子對家長還是比較依賴的階段,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希望父母幫助解答或解決。因此,建議父母無論工作再忙,每天也要花1—2小時陪孩子聊天,以平等的角度跟他聊聊他的朋友、學校生活、喜歡什麼功課等生活問題。特別是在女生四五年級,男生五六年級時,這是生理發育的重要時期。父母要及時對他們做生理教育、安全教育和性教育,讓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身體,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

注意:孩子的心靈也會“感冒”

  中學:鼓勵孩子交朋友減少孤獨感

  初中是孩子世界觀逐漸形成的階段,需要培養人際交往的能力。專家表示,青春期是不少精神疾病的初發期。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多鼓勵孩子與朋友一起玩,多參加戶外活動,讓他在朋友圈裡正常成長,讓他不覺孤獨,給他更多安全感。多組織、參加親子活動,讓孩子多和朋友相處。甚至要鼓勵孩子結交異性朋友(並非談戀愛),讓他消除對異性的神秘感,避免面對異性時緊張、好奇。

  高中:學業壓力大,不關注、太關注都不對

  高中階段是壓力最大的階段,也是最敏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也更願意和同學、老師打交道,家長能夠參與的事情也很少了,更要注意溝通方式,避免孩子反感。這個階段,家長往往有兩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太過信任孩子。看孩子平常表現得相當成熟,便覺得孩子很獨立,家長自己也很忙,認為孩子的事情他自己可以打理,缺乏必要的溝通與關注反而會帶來心理問題。其實,家長不應該因為工作忙而對孩子不聞不問,應該教會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和心情。太過擔心孩子。總覺得孩子心理壓力很大,總想給他更多的關心和照顧,卻沒想到讓孩子的壓力更大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運動和姿勢異常都是腦癱嗎?

運動和姿勢異常都是

肥胖標准和分級是什麼

  導讀:肥胖症是由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