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兒童心理 >> 寶寶不安心理的七大來源

寶寶不安心理的七大來源

  許多年輕的媽媽爸爸們往往並不知道,嬰幼兒期的寶寶,對於他們的強烈情感依賴,實在超出想象很多很多。

  因為囿於表達能力的薄弱,嬰幼兒期的寶寶尋覓安全感的行為往往是非常潛意識的,

  也就是說,他們沒有能力讓爸媽知道:他的粘人、哭鬧、焦慮、退縮,

  都是因為某個場景、某個物品或大人的某種行為、某種帶著激烈情緒的表達方式,

  讓他忽然喪失了最重要的安全感……

寶寶不安心理的七大來源

  寶寶不安感的來源之一:大型玩具進我家

  圓圓8個月大的時候,舅舅給她買了一個塑料吹氣玩具——一只吹足氣後90公分高的紅色梅花鹿。圓圓第一次看到這只比自己還高的玩具鹿時,瞪大眼睛端詳對方片刻,馬上咧開嘴巴大哭起來。媽媽判斷是玩具嚇著了圓圓,忙讓奶奶把玩具收起來,自己抱起圓圓哄她。本以為這樣做孩子馬上可以安定下來,誰知,圓圓見玩具鹿被拿走了,使勁在媽媽的懷抱裡扭動身軀,用目光滿屋搜尋那只玩具鹿的身影。可是,再一次見到鹿,圓圓又哭了。就這樣,這只尺寸有些大的玩具變成了圓圓媽媽心目中的“魔鬼鹿”:見不到它,圓圓要找它,見到了又哭;簡直像冤家一樣,互相離不開,見到了又會哭。

  消除不安的對策

  一面把身體藏進爸媽的懷抱裡,一面用一雙淚眼越過父母肩頭,或透過小小的縫隙去尋找那個讓自己害怕的對象,小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舉動呢?為了解釋這種矛盾與不安的來源,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就是做出一系列尺寸巨大,高度在3~6米之間的充氣家具放在巨大的充氣城堡裡,讓大人走進去。這個實驗可以幫助父母解釋“充氣玩具有什麼可怕的?”當我們跌跌撞撞地走在這些仿佛從巨人國運來的家具中間,感受到它們的擠壓感時,我們同樣會感到自己是不安全的。寶寶的反應也是一樣,當他看到比自己高大、色彩鮮艷、用一雙大眼凝視自己的東西時,他的本能反應,就是尋求父母的保護。而當寶寶埋身父母懷中,他就覺得自己的力量足夠與對方抗衡了,此時他便要求去尋找對方,觀察對方,判斷它和自己的關系,是可以相處的,還是需要拒絕的。所以,就出現了“魔鬼鹿”的現象。

  此時,把鹿徹底藏起來,切斷孩子充滿矛盾的探索,並不是好方法。可以讓孩子在你的懷中得到一定的安慰,然後視孩子的表現,鼓勵孩子再次去“試探”對方。如果還不行,不妨買一個一模一樣的,但是小一些的玩具,先鼓勵孩子接觸那個小的,叫它“鹿寶寶”,等孩子玩熟了,再抱他去見“鹿媽媽”;把充氣玩具放癟後再次吹鼓,並在這一過程中讓孩子旁觀,盡可能用他聽得懂的言語解釋玩具的特點,也讓孩子進一步認識它,並消除情緒上的不安感。

  寶寶不安感的來源之二:媽媽突然不見了

  琳琳的媽媽是在琳琳滿了1歲半以後,才結束產假回去上班的,這個時候琳琳的分離焦慮比半歲以內不懂事的小嬰兒大得多,每次媽媽要走,琳琳都哭得很厲害,後來發展到看到媽媽換衣服、化妝也哭,琳琳媽媽就想出了一個“就地蒸發、金蟬脫殼”的策略:把上班要換的衣服都放在一個大挎包裡,等到琳琳一轉身、一錯眼,她就拎著包包穿著家常衣服“脫逃”。琳琳媽媽是順利走了,家裡的人可遭了殃。以後一段時間,隨著媽媽“逃跑戰術”的升級,琳琳越來越疲憊,也越來越心事重重,尿床的頻率也增加了。

  消除不安的對策

  琳琳媽媽想出“逃跑戰術”來,很明顯是厭煩了日復一日的解釋和安撫,然而,這種“媽媽突然不見了”的局面引發的不安全感,可能遠遠高於讓寶寶看著你化妝、換鞋,然後飛吻說“Bye-Bye”的正常告別法,琳琳的一系列反應包括尿床,都是媽媽的突然消失帶來的不安所引發的。在寶寶的心裡,媽媽如此這般地消失過一次,就可能隨時隨地像變魔術一樣消失,這超出了寶寶的把握能力和接受范圍,很可能造成孩子的性格向懷疑、不安、焦慮的方向發展。所以,記得寶寶在每天與媽媽分離時不高興一會兒,是他正常的情緒宣洩,要允許他在這種宣洩中找到新的替代安慰。

  寶寶不安感的來源之三:毫無防備的巨響

  貝貝兩歲的時候,跟腳跟得厲害,媽媽在客廳裡打掃衛生,她也要抱著她的玩具箱過去。有一次媽媽在貝貝玩得正專心時,忽然開動了吸塵器,貝貝馬上大叫跑出。媽媽覺得女兒膽小得有點搞笑,就沒有過來安慰她,結果,貝貝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吸塵器放在哪個屋,她就不肯進哪個屋,媽媽怎麼向她解釋“沒插電、不會叫”也沒有用。

  消除不安的對策

  每一個健康的寶寶都會對外界突來的聲響做出反應,反應的表現形式不同(如有的哭叫不已,有的安然處之),是因為孩子的感受能力不同。有些孩子(比方貝貝)是那種敏感型的幼兒,對外界聲響反應敏銳,所受到的刺激相對也大一些,寶寶會以同樣強度的表現行為,將驟然集結的能量發洩出去以獲得內心的平衡,同時,寶寶也以這種方式向自己的爸媽或其他保護人反應自己不愉快的感覺,要求保護者予以關注。就允許孩子宣洩自己的不安,並傾聽他對這種不安的“誇張”敘說。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去面對這種聲響的突然性,並重建相應的安全感。

  適應吸塵器的聲音,需要媽媽注意不要在寶寶背對你時突然開動機器,也不該覺得寶寶反應大“很搞笑”。相反,開吸塵器之間要著重預報一下,媽媽甚至可以讓寶寶和爸爸一起來模擬吸塵器的聲音,看誰模擬得像;還可以讓爸爸套上頭套和布罩子,扮演“吸塵器”,一點一點將地板上的紙屑“吸”走(其實是用手拈走);最後,當寶寶也能扮演“吸塵器”的時候,她對“吸塵器”的恐懼感,自然不翼而飛。

寶寶不安心理的七大來源

  寶寶不安感的來源之四:分房睡,哭得聲嘶力竭也沒有被理睬

  輝輝1歲,斷了奶,媽媽就讓他睡到自己的小房間裡去了。輝輝的媽媽留過洋,推崇西方凡事講獨立的養育方式,她經常掛在口頭上的兩句話是,“人家國外的小孩,三四個月的時候就獨自在房間裡睡覺了,輝輝現在才單獨睡,已經夠晚。”“孩子哭了用不著馬上抱起來哄,要不然會慣壞他。”的確,在輝輝媽媽的堅持下,輝輝少則哭半小時,多則哭一小時,也就昏昏睡去。沒等媽媽得意完呢,輝輝奶奶從山東來看孫子,怎麼逗弄怎麼覺得這孩子不活潑,當知道兒子兒媳讓這麼小的孩子單獨睡時,奶奶很不高興,說,“他才多大?他爸爸兩歲的時候我還沒給斷奶呢,現在走南闖北比別人有出息得多……”奶奶堅持要輝輝跟自己睡,還要輝輝媽每天等孩子睡沉了才走開。倒底是誰的說法有道理?

  消除不安的對策

  這一局婆媳對壘,輝輝奶奶更有道理。孩子從出生到大約5歲左右,最好和父母睡在一起,不一定在一張床上,但必須距離足夠近,以便孩子在感覺到寒冷、饑餓、黑暗、有便意等需要時,馬上能得到父母的照顧和安慰,否則,孩子會感到不安全。而一個內心有深深不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很強的占有欲,總是想要控制別人,而且懼怕各種變化,這些不良心理過度強烈,往往使一些人通過極端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從一出生就開始的,嬰兒對溫度、氣候、饑餓都很敏感,父母把他放在另一間屋子裡“鍛煉”,會讓孩子的不安變得強烈。因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嬰兒啼哭的時候,父母及時抱起他,用自己的體溫和觸摸,安撫他,讓他感覺到外界的環境也是安全的。孩子可以在5歲以後再與父母分開睡,這個時候鍛煉其獨立精神並不算晚。

  寶寶不安感的來源之五:不容分說抱走自己的陌生人

  在6個月以前,小偉是出了名的“大方小子”,媽媽抱他出去,街坊鄰居任何人想親近一下“漂亮寶寶”,他都張開雙臂讓人家抱;到了1歲以後,小偉似乎越來越嚴肅和腼腆了,不僅爸媽的朋友和同事抱不了他,就連護士阿姨把他接去打針,剛抱到懷裡,小偉就使勁撓人家的臉;入園時也是這樣,老師把小偉抱過去暗示小偉媽媽快走,小偉竟在老師懷裡“滾地龍”一般地哭鬧,把老師的衣服揉得稀皺。到後來,小偉簡直不能看到醫院和幼兒園的門,一看到,就返身摟住媽媽的脖頸,死也不松手!

  消除不安的對策

  專業兒童醫院研習過幼兒心理學的資深護士都知道,強行把孩子抱過來打針輸液,與經過溝通後,由小孩媽媽抱過來的孩子,對治療的配合程度完全不一樣,前一種小孩會哭得如“上刑”一樣,他會覺得護士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謀害”他,他會拼力反抗,這會增加治療的危險性。陌生人本來就是孩子心目中的“不安全因素”,媽媽怎能在他被抱走時不聲不響?孩子被護士治服,順利打了針回來後,在情緒上,也會很長時間不諒解媽媽,以鬧別扭的方式來訴說委屈。正確的方案是首先花時間建立護士和孩子之間的信任。不少專業兒童醫院專門安排了護士“引導員”,先由這些“引導員”與孩子一起在醫院的活動室(玩具城堡)中玩,等孩子充分信任這些護士後,“引導員”就可以變身為“輸液護士”,專門為孩子打針了。這一過程中,媽媽都應全程陪伴,給病中安全感特別薄弱的寶寶以充分的撫慰。

  而小班的老師,也不應該粗暴地打斷寶寶和媽媽的“長篇告別”,硬性把孩子從媽媽懷裡搶過來,這一舉動很顯然是將幼兒園的環境置於媽媽代表的溫暖的家的對立面,寶寶很自然地覺得幼兒園老師很凶、幼兒園生活一點也不自由、幼兒園寶寶一點也不快活……何妨等寶寶“告別完”,再讓媽媽交給老師?事實上,所謂“冗長的告別”,最長也不過多花區區三四分鐘而已。而這三四分鐘賦予孩子的安全感,將影響到寶寶在幼兒園半天乃至一天的情緒。

  寶寶不安感的來源之六:大人情緒暴力

  小磊的爸爸是在小磊出生這年辭職下來搞機電銷售的,爸爸的本意是兒子出生後,開銷變大了,希望經過自己的努力給兒子和妻子一份更好的生活,但是小磊爸爸卻對推銷的難度估計不足,連著三個月,手裡的精密小機電沒推銷出去一台,倒貼進去無數的交通費和應酬費用。小磊爸爸的情緒一段時間裡變得很焦躁,那天,7個月的小磊因為不肯洗頭哭得打挺,小磊爸爸一下子怒火中燒,沖過去將小磊倒提在半空中,小磊的哭聲停了半拍,然後變成了嚎哭,盡管小磊的媽媽和奶奶沖過來攔,小磊爸爸的巴掌沒有落下去,但,小磊爸爸變了形的臉,和沙啞的喉嚨,已經深深镌刻在小磊的腦海裡。從此小磊完全變成了“雙面人”,爸爸在時像只縮在一角的小老鼠、沒嘴葫蘆;爸爸不在時加倍地上躥下跳。小磊兩歲時家裡買了一條狗,媽媽和奶奶悉心照顧這條狗,小磊去想著法兒折騰它,給它灌咳嗽藥水,喂它吃“芥末小生”(一種芥末做的魚皮花生),反正,爸爸怎麼拿小磊出氣的,小磊就怎麼拿小狗出氣。

  消除不安的對策

  隨著生存競爭的加劇,寶寶們所承受的來自大人的情緒暴力有增無減。在幼兒園,他們可能遇到心情煩躁的老師,在家中可能遇到心緒不佳的父母,還可能遇到受了委屈有氣無處撒的保姆,5歲以下的孩子,判斷力和辯駁力還比較弱,他們無法判斷大人不高興,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事,這使他們在心理上變得無所適從。無助、孤獨、不安,就是這樣產生的。那麼,一旦大人發現自己對無辜的孩子施加了“情緒暴力”該怎麼辦?越是來自最親近的人的打擊,對孩子來說,影響越是深遠。這就要求父母或老師馬上蹲下來,把孩子摟入懷中,拍撫他的頸背,並用他聽得懂的話道歉。父母和老師還可以給予孩子制止“情緒暴力”的權力。我的一位朋友彭妮,性格較急躁,她即給了她兒子一個類似羽毛球拍的大紙牌,下面有柄,可握,紙牌上用紅色寫了一個大大的“P”字,舉起來,就代表“停車!停車!我沒錯!別朝我橫沖直撞!”

  有了這個大紙牌的提醒,大人發熱的腦袋也會變得清醒。

  寶寶不安感的來源之七:醫院這個“怪獸屋”

  兩歲的寶寶小薇最近半年屢出“健康故障”,先是因肺炎住院五天,隔了幾個月,又因細菌性痢疾拉肚至脫水,需要再次住院。因為菌痢有傳染性,兒童醫院消化科的這部分病房是不允許家長陪護的,由此寶寶變得落寞、壓抑,媽媽去探視時,護士阿姨反映,小薇經歷了剛來時拳打腳踢、拼命掙扎的“抗議期”後,現已進入“失望期”,經常神情悲哀地吸吮自己的拇指,而且抱著家裡帶來的毯子不放。有一次因為嘔吐,毯子吐髒了要去清洗烘干,小薇就鬧了大半天的脾氣;護士們逗她,她也不開腔了。鑒於小薇住院後已連續尿了3次床,護士們特許媽媽陪她半天,好好給予小薇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寶寶不安心理的七大來源

  消除不安的對策

  有不少父母反映孩子出院後變得更粘人了,而且出現頻繁尿床等退縮性反應,這一變化其實是患兒住院後安全感得不到保證出現的“症候”。患兒主要的拒絕情緒來自於:孩子超過6個月後對母親的依戀變得十分強烈,認為住院是懲罰,而且害怕父母就此拋棄自己;對醫院的環境不熟悉,生活不習慣,舉目之下沒一個熟識的人,缺乏安全感;認為那些奇怪的病床、推車及各式各樣冰冷的醫療器械都像動畫片裡的怪獸一樣,隨時可能給自己增加痛苦,而消毒水的氣味,也讓患兒緊張,認為那是“怪獸屋”獨有的氣味;還有,患兒年幼時語言的表達和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入院後在語言溝通上有很大困難。身邊又缺少媽媽這樣一個必不可少的“翻譯”,幼兒的話可能被誤解或忽略,這讓他們十分苦惱。

  既然“非陪護病房”漸漸成為兒童醫院的主流,父母該怎樣利用一切機會安慰患兒,增添其安全感呢?首先要充分與護士溝通,將患兒的一些特殊表達方式跟護士說清楚,避免孩子的要求被忽略;其次,允許孩子對管床護士“跟腳”,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暫時建立對護士的依戀。一旦孩子對管床護士充分信賴,一種暫時的、然而嶄新而穩定的依戀關系就出現了,護士會成為孩子戰勝不安的一個精神支柱;第三,探視時,每次解決一個對孩子造成心理困擾的小細節、小問題,比如患兒容易將護士的推車視作“怪獸”,認為推車一來小屁股就要遭殃了,父母不妨帶孩子去熟悉推車,有一位媽媽甚至問護士要了一些推車上的繃帶、膠管,又買了一副兒童聽診器給孩子,結果,孩子聲稱她是醫生,開始為她的玩具娃娃打針、包扎傷口,不僅玩得不亦樂乎,還大大緩解了她住院的落寞和不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如何給寶寶正確使用紙尿褲?

如何為寶寶健康穿戴紙尿褲  紙尿褲的選擇和穿戴以腰部松緊程度為准,腰部松緊以可豎著放進兩個手指頭為宜,腹股溝處松緊以能平放入一個手指為好。  健康的皮膚應當是干爽的。濕皮膚很快就會變得脆弱,易引發尿布疹。為了最

怎麼樣傾聽寶寶的需求

對於初為人母的年輕媽媽來說,愛哭的寶寶讓人心煩意亂,不知所措。近來就有家長來電反映,寶寶最近特別不乖,一點點小事就鬧脾氣,一沒滿足要求就哭,真是煩透了!  國家級育嬰培訓師、省級考評員陳紅指出,哭是寶寶生來就具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