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力因素的准備

入小學後,兒童的主要活動是學習,這需要智力的參與,智力因素的准備情況直接影響到兒童的接受能力,如果智力水平高則接受能力強,智力水平低則接受能力弱。智力因素中又是注意力、觀察力、方位知覺、語言能力、思想能力最為重要。
1、注意力:在學習活動中,即需要兒童具有穩定的注意力(能夠把有意注意保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又需要兒童能夠靈活地轉移注意力(做到上課時不想下課時有趣的事情),要始終跟著老師,這一點很難,需要我們不斷地培養,個別幼兒需要老師個別的輔導。
2、觀察力:漢字中有許多形近字,如:晴、睛、情、請、清、倩……它要求學習者具有較強的觀察力,即:能夠敏銳地觀察到字與字之間的差別,把它們分辨得很清楚,如果不能夠,那麼就會在形近字中間發生混淆。
3、方位知覺:不論漢字、字母或是數字,每一個符號都有嚴格的方位規定,廠字不能寫反了,而且漢字中的合體字(包括左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下左右結構)更給學習者的方位知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這方面不做好准備,就會出現漢字左右部件互移的現象,如:我曾見到有一年級的小學生把"知"寫成"","秋"寫成""等。
4、語言能力:語言能力中准確、清楚的發音能力是首要的,這是因為字母、文字和語言之間有嚴格的對應關系,如果某兒童發音不准,那麼在學習讀寫過程中他會比別人更多一層困難。
語言能力中語言理解能力也十分重要,現在我國正把語言視為我們教研的項目,因為小學教師的語言與幼兒園教師的語言有本質的不同,小學教師的語言是邏輯性較強,非生活化的語言,語言的內容是傳授知識,這種語言要比幼兒教師的語言難理解得多,如果兒童語言理解能力不強,那麼他將很難聽得懂教師的講課內容。語言理解能力的高低和兒童掌握的詞匯數量有直接聯系。
語言能力中語言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相當重要。
5、數學能力:數學能力中要求兒童:A、有連續量的概念;B認識數字,知道數字和量之間的對應關系;C、會比較數之間的大小;D、知識基數和序數之間的區別;E、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知道整體可以被分解為部分,部分可以組成整體。
6、思維能力:這時的兒童應有抽象邏輯思維的初步萌芽,因為學習過程本質上是利用符號建立一系列條件反射的過程,它具有抽象性的特點。
(二)非智力因素的准備
在兒童上學之前,應讓他有較強的好奇心、求知欲,向往上學;還應有較強的自信心、獨立性,自認為能夠把學習搞好;他還應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堅持性,因為學習是一件比較枯燥、勞累的事情;同時他還應具有規則和任務意識,學習活動有許多規則,如:字的讀音規定、字的圖形規定、寫字時筆劃的方向和筆順、數字的實際意義等,這些規則必須遵守。另外,上學學習是國家對每一個兒童提出的任務,兒童必須按質、按量地完成這個任務,具體到每一天就是完成作業。
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兒童相比,交往對象有變化。在幼兒園幼兒較多地由教師照顧,交往頻率較高,入小學後,教師與兒童的交往方式主要是傳授知識,這就需要兒童會和同伴交往,同時,如果兒童不能和同伴友好相處,不被別人所接納,也會引起他懼怕上學的情緒。
(三)身體准備
兒童上小學後普遍感到疲勞、困倦,這是因為他們的腦力活動增多,腦內耗氧量加大所致,所以,初入學的兒童有易生病的現象,因此,這時兒童應具有健康、強壯的身體,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除此之外,兒童還應有較強的小肌肉控制能力,如果這方面發展不好,兒童手對筆的控制能力會很差。
(四)自我服務能力

兒童入學後,許多事情要自己照顧自己,如:自己走去上學、鞋帶開了自己系、下雨則自己打傘,自己削鉛筆、自己背書包、自己按課程表准備書包,天氣熱了知道脫一件衣服,天氣冷了知道多穿一件衣服等,這些都需要兒童有自我服務的能力。
還有,兒童入學前應能夠用正確的方法握筆,有正確的坐姿,會正確地閱讀,認識頁數等。
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幼兒教師運用多種方法合理、科學地教會幼兒,不能急於求成,要循序漸進,因人而異,對於個別兒童要不斷地鼓勵,正確地引導。對於幼兒學會的知識要不斷地加強復習,因為幼兒的特點是記得快忘的也快,這就需要我們幼兒教師必須有細致、耐心和理解孩子的童心。
綜上所述,兒童入學前的准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長期的任務,這需要幼教工作者十分明確的目標意識和准備意識,及時地為兒童入學作好准備工作,使他們能夠愉快地、順利地渡過初入小學的不適應階段,在小學裡健康、幸福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