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罵人不揭短。在行事風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這樣的一套不成文的“潛規則”——那就是不要觸碰他人的底線和短處。其實,何止成年人有底線,孩子同樣也有自己的“底線”!
尊重和保護幼兒的“隱私”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尊重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須經過大腦“過濾”,切莫在信口開河中無意間就“揭”了孩子的“隱私”,使得孩子自尊大失,從而對他的心理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要孩子尊重你,家長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的底線原則,不要輕易觸碰他們的小地雷。
雷區一:丟面子的“小毛病”
某些“丟人的毛病”幼兒往往對諸如尿床之類的“毛病”十分敏感,因為他們覺得這些缺陷會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丟面子”。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園教師,都不應在小伙伴們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雷區二:揭穿心理疾患
對於自己正罹患或曾經罹患過的諸如孤獨症、抑郁症、多動症等與心理有關的疾患,幼兒往往更為敏感。如果大人們經常掛在嘴邊,自然不利於疾病康復。即便疾病已痊愈,當著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於是“揭短”,同樣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雷區三:曾經的傷疤
一些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曾經的過失”,也會使得某些孩子長期耿耿於懷,只要有人提起,他們便會有“被揭傷疤”之痛。這些“曾經的過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戲得了最後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鍋,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時候愛哭等等。
雷區四:被罰的“屈辱史”
被打、被罵、被罰站等體罰往往是孩子“沒齒難忘”的痛苦經歷,因為不僅皮肉受了苦,心靈也可能受到創傷。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體罰,但在旁人面前頻頻提及過去的“受辱史”,仍然會使他陷入極度尴尬之中難以自拔。
雷區五:身體缺陷是敏感的話題
如平足、色盲、矮小、過胖、過瘦、眼小、臉丑等生理或身體上的缺陷,盡管是“明擺”著的,但如果大人時不時提及也會使孩子失意。即便說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時瘦得皮包骨或樣子像難看的“小老頭”,也會讓孩子不快。
雷區六:侵犯“私人領地”
幼兒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獨處的小天地,並將其視為自己的“私人領地”。如果家長經常未經孩子同意在其“領地”裡“檢查”一番,在孩子看來也是對自己“隱私”的公然侵犯。
雷區七:孩子自己的“私房錢”
盡管幼兒並不愛錢,也不懂得理財,但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保存的“私房錢”做“結算”,甚至占為己有,孩子也會感到自己的隱私沒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護。
推薦閱讀:
狂犬疫苗打一針可以嗎?
寶寶嗆奶後如何急救?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吃什麼食物好
乙肝疫苗的有效期是多久
2歲寶寶便秘可以每天喝蜂蜜水嗎?
![]() |
寶寶拉肚子,大便發綠咋辦
網友:寶寶拉肚子怎麼辦?寶寶七個月了,昨天拉了五次,今天拉了四次,大便發綠,很稀,尿得少,精神還好。不知道算不算病,怎麼處理呢? 不知道寶寶之前一般每天拉幾次,也不知道寶寶吃什麼奶。如果平常就是一兩次,這兩天 |
![]() |
如何去預防小兒感冒的發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都可發生,冬春較多。在幼兒期發病最多,每人每年常有數次;學齡兒童即漸減少。致病病毒的傳播一般通過飛沫傳染及直接接觸,偶可通過腸道。可呈流行或散發。傳染期在輕症只限於最初幾天,重症則較長,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