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指嬰兒大便的性狀和次數與平時不同,以性狀改變為主,可以呈稀便、水樣便、粘液便或膿血便;或每日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腹瀉病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兒童的常見疾病,是造成嬰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落後及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小兒內科王新良腹瀉患兒絕大多數是2歲以下的嬰兒,其中高發人群是6~11個月的嬰兒,腹瀉的嬰兒可能有發熱、嘔吐等其他表現。腹瀉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播,即通過食入被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腹瀉,還可以是直接接觸有感染性的糞便而發生腹瀉。不同嬰兒的飲食習慣不同,大便次數和性狀也會有不同,如吃母乳的嬰兒,平時每日3、4次稀軟大便,這不是腹瀉。
嬰兒腹瀉,與下列有關因素有關:⊙生後6個月內的人工喂養嬰兒。⊙使用奶瓶喂養,奶瓶易被污染而且不易清洗。⊙從母體帶來的抗體水平下降而自身產生的抗體少。⊙開始食用添加的食物,而食物易被污染。⊙由於開始學爬、會走而接觸到更多的細菌,或嬰兒飯前便後不洗手或媽媽處理糞便後不洗手。⊙沒有正確處理糞便,忽視嬰兒糞便的處理,忽視動物糞便的管理。
![]() |
兒童腹痛警惕8大隱患
&nb |
![]() |
減少“心理孤兒”現象的對策有哪些
減少“心理孤兒”現象的對策 作為父母要了解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生理、心理知識,並按照他們的生理、心理規律來處理事情。要反對“棍棒型”、“溺愛型&rd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