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怎樣的飲食習慣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吧。
臨床表現
FD無特征性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嗳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可單獨或以一組症狀出現。
1、早飽是指進食後不久即有飽感,以致攝入食物明顯減少。
2、上腹脹多發生於餐後,或呈持續性進餐後加重。
3、早飽和上腹脹常伴有嗳氣。惡心、嘔吐並不常見,往往發生在胃排空明顯延遲的患者,嘔吐多為當餐胃內容物。
4、不少患者同時伴有失眠、焦慮、抑郁、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狀。這些症狀在部分患者中與“恐癌”心理有關。
5、在病程中症狀也可發生變化,起病多緩慢,經年累月,持續性或反復發作,不少患者有飲食,精神等誘發因素。
檢查
檢查的目的是排除消化道及肝、膽、胰、脾、腎等器質性病變。
1、實驗室檢查
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生化常規、血沉等。
2、影像學檢查
B超、X線、CT、MRI等。
3、內鏡檢查。
診斷
羅馬Ⅲ型診斷標准中FD分為2個亞型,即餐後不適綜合征和上腹疼痛綜合征。依據羅馬III診斷標准,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須符合以下一點或一點以上:餐後飽脹不適;早飽;上腹痛;上腹灼燒感。
FD為一排除性診斷疾病,在臨床實際工作中,既要求不漏診器質性疾病,又不應無選擇性地對每例患者進行全面的實驗室及特殊檢查。
1、全面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的基礎上,應先判斷患者有無下列器質性疾病的“報警症狀和體征”:45歲以上,近期出現消化不良症狀,有消瘦、貧血、嘔血、黑糞、吞咽困難、腹部腫塊、黃疸等,消化不良症狀進行性加重。
2、對有“報警症狀和體征”者,必須進行徹底檢查直至找到病因。
3、對年齡在45歲以下且無“報警症狀和體征”者,可選擇基本的檢查如血常規、尿常規、糞隱血試驗、血沉、肝功能試驗、胃鏡、腹部B超(肝、膽、胰),或先予經驗性治療2~4周觀察療效,對診斷可疑或治療無效者有針對性地選擇進一步檢查。
暴飲暴食是兒童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
據介紹,在中醫,消化不良被稱為積滯,主要是指小兒攝入過多過雜,乳食停聚,積而不化,氣滯不行所導致的一種常見的脾胃疾病,在節日發病尤為明顯。
為何在節日期間,出現消化不良的患兒會有如此之多?博士指出,兒童消化不良在春節多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暴飲暴食。暴飲暴食是主要,也是常見的原因,主要表現為患兒吃的量過多,吃得過飽。這是由於小孩子的特點決定的,小兒飲食不知自節,溫寒不知自調,見到喜愛的東西就容易多吃,吃得多自然消化不良;有不少孩子喜歡進食麥當勞、肯德基等油炸,易上火的食物,或肥甘厚味,或煎炸食品,或生冷,或堅硬難以消化食物;還有偏食的孩子往往喜歡一種食物就吃很多,也很容易發生消化不良。
但是有家長指出,我家的孩子吃的量也不多,為什麼也會出現消化不良呢?徐正莉博士認為,導致消化不良的除了吃的量多以外,孩子吃得過雜,脾胃受損,也會出現消化不良。
此外,對嬰兒來說常見的消化不良病因為添加食物過多過快。沒有遵循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等原則,3個月內的嬰幼兒,其消化液與成人不同,對澱粉的消化比較差,需要特別注意。
脾虛。有些小孩先天脾氣不足,脾虛是導致小兒消化不良的第二大因素。古人雲,脾之於胃猶如轉磨也,脾虛運化不足,易導致飲食停滯,積而不化,氣滯不行。
病愈後沒有及時調理脾胃。中醫特別注重病後調理,有些孩子患病後沒有及時調理脾胃功能,也容易出現消化不良。
醫源性因素。比如小兒發熱用了過量的寒涼類藥物,傷了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受到影響。
![]() |
當心“電游”拐跑了孩子
另據媒體報道,在浙江某幼兒園進行的防拐演練中,Pad對孩子的吸引力遠大於零食和玩具,全班36名小朋友竟有10名被Pad“騙走”。 而來自一所幼兒園的信息也令人深思,老師提問:&ldqu |
![]() |
嬰幼兒眼部外傷的家庭急救小常識
除了兒童自己有意識地保護眼睛,眼眶的骨組織、眨眼及眼睑防護性的反射動作,也在自然地保護著眼睛。眼睛一旦受到傷害,輕的經過治療即可痊愈;重者,尤其是外傷所致的傷害,如果救治、處理不當將會造成感染,最後導致失明。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