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原因讓春季成為疾病好發時:
1.冬天身體漸漸對寒冷習慣了。春天天氣轉暖,人體內部系統卻還來不及調整適應。
2.春天主生發,細菌、病毒等亦隨之活躍。
3.不按牌理出牌的古怪天氣,忽冷忽熱的溫度變化,四處飛揚的花粉等也是春季致病的誘因。
4.初春蔬菜品種較少,寶寶胃口也較差,容易缺乏營養。
5.春季開學後,幼兒園狹小的空間裡,病原很容易相互傳播。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對付春季多發病、常見病的“上上策”。在此,我們就將針對三大類十幾種小兒春季常見病提出治療、居家護理之策。
第一大類:傳染病
春天是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因此在春天,傳染病是寶寶們的首要大敵。
疾病名稱:流行性感冒
病征:從感染病毒到發生症狀,潛伏期數小時到2天。絕大多數患兒發病突然,先是出現發冷、寒顫等症狀,隨後發燒,體溫升高至攝氏39℃以上,持續3-5天,並伴有頭痛、全身酸痛、疲倦、咽干、咽痛、咳嗽、咳痰、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疾病症狀。
治療:在治療上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主要以緩解症狀為主。例如初起流鼻涕、打噴嚏症狀較重時,可以吃些治感冒的藥;咳嗽、咳痰等症狀較重時,可選用祛痰和止咳藥物;出現高燒,可吃些退熱藥。
居家護理:
·注意多補充水分、多休息;飲食注意營養均衡、易消化,發病前期以清淡為主,通常可在一周內痊愈。
·若發現寶寶高熱持續不退或熱退後體溫又上升,同時出現咳嗽、喘息、面色發白或青紫時,有並發喉炎、氣管支氣管炎和肺炎的可能,要立即就醫。
疾病名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病征:簡稱“流腦”。具有較強的傳染性,6歲以下患病率尤高。流腦季節性明顯,3-4月是發病高潮。潛伏期多為2-3天,最長可達1周。3歲以下嬰幼兒除發熱、嘔吐以外,常常拒食,並伴有腹瀉、睡眠不安、尖聲喊叫,容易誤認為是消化不良或上呼吸道感染。
治療:腦膜炎雙球菌對磺胺類與青霉素類抗生素相當敏感。經過抗感染和對症治療,可在1周後逐漸痊愈。
居家護理:
·飲食宜給予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要保證充足的水分,尤其是服用磺胺藥物的寶寶要多飲水。
·保證房內空氣新鮮。
疾病名稱:麻疹
病征:以冬春兩季最為多見。麻疹病毒經呼吸道侵入人體後經10-12天發病。典型症狀是在3-5天內發熱至38-39℃,怕光、流淚、流鼻涕、咳嗽等,與患感冒相似;經3-4天,鼻炎、咳嗽加重,眼結膜充血,同時在口腔頰黏膜上有白色斑點,大小不等,稱為麻疹黏膜斑,後按順序發出疹子,一般先從耳後、前額、發際部開始,逐漸波及臉部。
治療:無並發症的麻疹患兒不必住院治療,但因患兒在出疹的5天內傳染力很強,必須嚴格隔離。
居家護理: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注意給患兒保暖。
·在發熱出疹期間,多喝水,這樣可以使皮疹易於發透,有利於體內毒素的清除。
·給予易消化又營養豐富的食物,特別要注意維生素A的補充。
疾病名稱:流行性腮腺炎
病征:又稱“痄腮”,以春季為發病高峰。發熱(有時可不明顯),腮腺部腫痛,一般先見於一側,大多在1-2天後對側也腫大,部分患兒僅有颌下腺腫而無肋腺腫。多數一周內可痊愈,而且獲得終身免疫。
治療:無並發症的寶寶無需就醫,只需在家中隔離護理,到腮腺腫大完全消退為止。若發現寶寶高熱不退、嘔吐頻繁、頭痛、精神蒌靡、嗜睡,要警惕並發腦膜炎,需及時送醫院診治。
居家護理:
·宜臥床休息,給予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多飲水。
·不要給寶寶吃酸性食物,因為酸性食物可加重疼痛。
·用冷毛巾擠干水後輕輕地貼在腫脹的部位,可減輕疼痛和腫脹。
疾病名稱:百日咳
病征:多見於5歲以下的小兒,傳染性極強,而且時間長。
治療:在初咳期可用抗生素治療,減輕症狀,但在痙咳期則抗生素並不能縮短痙咳的病程。
居家護理:
·居室要安靜,空氣新鮮,陽光充足,避免受涼。
·少吃多餐,選擇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
·寶寶的衣服被子要常洗常換,必要時用紫外線消毒。
![]() |
新生兒肺炎的6大臨床表現
1、呼吸快 正常新生兒呼吸頻率每分鐘40次左右,新生兒肺炎患兒呼吸可增加到每分鐘60次以上。新生兒肺容量小,很難通過加深呼吸幅度的方法達到提高通氣的目的,因此在肺部尖現病變後只能通過加快呼吸頻率的方法提高通氣 |
![]() |
從飲食起居著手 防護孩子別感冒
兒科患者增多多數症狀是“發熱、咳嗽、喘” 近半個月來,兒科患者增多,比平時要高一兩倍,主要症狀是:發熱、咳嗽、喘。近期感冒的特點多以發熱為主,發熱持續時間較長,中間容易反復,同時伴有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