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知識 >> 治療用藥 >> 新生兒治療 >> 談寶寶腸道健康

談寶寶腸道健康

  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口奶應該是母乳。這不但是因為母乳保留了人類生命發展早期所需要的全部營養成分,是其它任何哺乳類動物的乳汁無法比擬的。而且母乳喂養也最安全,有效的降低了發生過敏疾患的風險。純母乳喂養的孩子沒有添加輔食前,大便是黃或金黃色的,均勻呈膏狀或帶少許偶爾稍稀而略帶綠色,不臭,有酸味。每日排便2~4次。但是如果大便不稀,每日排便多至7~8次體重增長如常,就是正常的大便。添加輔食後大便次數減少,1周歲以後多是每日1次,大便有時帶有所吃食物的顏色或未消化的殘渣。但是吃配方奶粉的人工喂養兒就與純母乳喂養兒的大便不一樣了:他們的大便是淡黃、或灰黃色、綠色,較干稠或呈硬膏樣,為中性或鹼性大便。因為牛奶蛋白與人奶蛋白的有很大的差異,大便有明顯的蛋白質分解產物的臭味。如果孩子不是腹瀉的話,綠色或黑色的大便也有可能是食物中含有鐵質過多,沒有很好的消化吸收造成的。

  寶寶的便便若出現干燥,很硬,隔兩三天才拉一次,而且每次憋很久,拉不出,這種情況就基本屬於便秘。造成孩子便秘的原因很多,進食太少,消化後液體吸收,食物殘渣少,大便減少變稠。或者奶中糖量不足時,腸蠕動弱,造成大便干燥;過早食用鮮牛奶或者在每日常規進食配方奶的基礎再補充蛋白粉、牛初乳等造成蛋白質含量過高而碳水化合物不足,腸道菌群對腸內容物發酵作用少,大便呈鹼性,容易便秘;過量的補充鈣劑造成高鈣血症或者因孩子拒絕口服鈣劑而放在配方奶中喂食,使得鈣與配方奶中酪蛋白結合產生大量不能溶解的鈣皂,造成奶和鈣劑都不被消化道吸收,大量排出引起便秘;添加輔食後偏食肉類,少吃或者不吃蔬菜,或者用水果代替蔬菜。也有的食物過於精細,食物中膳食纖維過少而引起便秘;不按產品說明沖調配方奶,擅自提高配方奶的濃度,又不及時補充水分;不良的排便習慣:從小沒有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沒有形成正常排便的條件反射而導致便秘。或者孩子貪玩憋住大便,直腸黏膜不斷吸收大便中的水分;發燒造成大量不顯失水,消化酶及消化液分泌受到抑制,消化系統動力也受到抑制,所以引起便秘。腹腔疾病、營養不良、佝偻病等致使腸壁肌肉乏力造成功能失調引起便秘。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和代謝系統一些病變。鉛中毒等都可能引起便秘;藥物引起:使用抗組織胺藥物或抗膽鹼藥物、抗驚厥藥、利尿劑、經常使用瀉藥,造成瀉藥依賴而排便困難;精神因素:小兒突然受到精神刺激、環境或生活規律的改變,產生的緊張焦慮情緒等心理因素刺激也能造成便秘。

  一旦寶寶發生便秘,要立即找出病因,如果是疾病引起或用藥不當應該首先治療原發病及合理用藥。對於單純性便秘,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預防和治療:⑴養成孩子定時大便的習慣。可以定時把孩子大便,或孩子會坐後可以在早晨定時練習孩子坐盆。⑵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沖調配方奶粉。兩次奶中間需要喂水,每天保證足量飲水,最好是白開水,1~3歲每天飲水600~1000毫升。不要過多飲用含糖和碳酸的飲料。⑶當孩子已經開始添加輔食時,按時添加煮菜水、果汁水、米湯、米糊、果泥、菜泥、動物食品泥、米粥、爛面、碎菜等較大顆粒的食品,逐漸轉為以進食固體食物為主的膳食。1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適當的添加粗糧,如:玉米粉、小米、燕麥片、紅薯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1~3歲的幼兒在保證每天攝入的奶量(母乳和配方奶)外,不建議直接喂給普通鮮牛奶,以免造成幼兒腎髒和腸道較大的負擔。每日的膳食需要選擇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力求食品多樣化。媽媽們也可以在寶寶大便前圍繞肚臍順時針的按摩腹部,刺激腸蠕動,或用消毒好的棉千沾著消毒好的植物油輕輕刺激肛門,或用肥皂條,開塞露塞肛。不過此法不能常用,以免形成依賴性。然而,寶寶自身具有健康的腸道才是最有效,最能解決問題的。健康有活力的腸道功能使寶寶更好的吸收營養,為生長發育提供物質基礎的前提,還能阻止有害菌和毒素進入體內,並且能使腸道內細菌菌落之間保持一個共存的平衡的狀態,保持腸道微生態平衡對於寶寶正常的腸道功能的發揮至關重要。當腸道出現問題是,寶寶不僅會出現便秘,還會出現腹脹,腹瀉,嘔吐,精神萎靡,疲憊,困倦,不愛活動,哭鬧,食欲差等等。腸道活力組合三者卻一不可:可溶性膳食纖維,α乳清蛋白、與5種核苷酸。可溶性膳食纖維提取自天然植物,有助促進加強腸道蠕動,減少便秘的發生;α乳清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經胃酸作用後會形成較蓬松的絮狀凝乳,易被寶寶消化吸收;5種核苷酸支持小腸絨毛生長,有助腸道發育,幫助促進營養消化吸收。因此,腸道活力對於寶寶是至關重要的。

  很多媽媽認為寶寶出現便秘,眼屎多都是上火的表現,其實不然,現代醫學認為,造成眼屎多的原因有三:

  (1)先天性的鼻淚管堵塞:鼻淚管在鼻腔的下端出口被上皮細胞殘渣堵塞或鼻淚管黏膜閉塞;或者因管道發育不全而形成皺折、瓣膜或黏膜憩室,使得淚液和淚道內的分泌物稽留在淚囊而引起淚囊炎。

  (2)急性淚囊炎:由於不清潔的護理,造成細菌入侵到淚囊,並且不斷在淚囊中繁殖、化膿,以及膿液充滿了整個淚囊無法排洩,於是沿著淚囊、淚小管從眼睛排出。

  (3)感染性結膜炎:因為眼結膜含有豐富的神經血管對各種刺激反應敏感,又因為與外界直接接觸易受感染。細菌、病毒、衣原體、真菌等都是引起感染性結膜炎的病原體。感染的途徑主要是通過產程中被患病母親產道感染、在護理過程中由於不注意消毒隔離,通過洗臉用具、毛巾以及看護人的手接觸感染的。其中嚴重者可發生角膜潰瘍及穿孔,導致失明。

  有些嬰兒出生後即見眼屎增多,嚴重者眼屎甚至將眼皮黏連住,導致嬰兒眼睑睜不開而哭鬧不休。也有的孩子雖然出生時一切都很正常,但是回到家裡由於乳母或看護人不注意個人和環境的清潔衛生,孩子的用品消毒又不徹底,護理孩子前又不注意洗手,因此很容易造成孩子眼部的感染。遇到這種情況,不少家長不去醫院看病,而是認為孩子“上火”或者“熱氣”大。如果孩子吃的是母乳,就認為是媽媽吃了“上火”的食品導致孩子眼屎多;如果孩子是人工喂養的,就將“上火”的罪名都歸結到配方奶上。於是開始大量給孩子或媽媽吃清熱瀉火的藥或涼茶,馬上停掉現吃的配方奶粉轉換為其它品牌奶粉。經過以上的處理不但不見效,孩子的眼屎一天比一天的多,甚至發展為膿性分泌物。而且因為清熱瀉火的藥物或涼茶中多是寒涼的藥物,脾胃虛寒的人喝了,不僅不會消火,而且很容易傷及乳母或嬰幼兒的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便秘或者是腹瀉。而且亂用寒涼藥物還有可能傷害嬰幼兒陽氣,雖然當時可能無明顯的不適,但長期服用勢必對身體造成損害;有的媽媽偏聽偏信,頻繁地調換奶粉導致孩子胃腸不適應,消化功能出現紊亂而腹瀉不止。一些媽媽還糊裡糊塗地認為:這是瀉火呢!直到孩子日漸消瘦才去醫院看病。由於長期得不到正確的治療很可能發展成慢性淚囊炎或者並發角膜感染,對孩子的眼睛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眼屎增多,千萬不要認為是“上火”而自行處理,一定要去醫院確診治療,以免贻誤病情。

談寶寶腸道健康

  母乳喂養對於寶寶來說是最好的,但總有一少部分媽媽因為自身疾病或者其它的原因不能母乳喂養或者不能堅持母乳喂養而改為人工喂養或混合喂養。如果添加配方奶後個別的孩子發生了腹瀉,就需要認真的分析產生腹瀉的原因,以便更好的指導孩子以後的喂養。

  3歲以下的嬰幼兒非常容易患腹瀉,因為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消化酶和消化液分泌較少,消化酶活力較差,不能適應所進食物的質和量的變化。而且也是人的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因此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消化道處於高負荷狀態,很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而且嬰兒胃酸酸度低,排空快,因此不能有效的阻止進入胃中的病原體。嬰幼兒免疫機制不健全,胃腸道的分泌型lgA水平低,腸道的正常菌群未建立,家長濫用抗生素造成腸道菌群紊亂、在護理孩子的過程中不注意衛生,因此很容易引起腸道感染而至腹瀉。

  腹瀉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

  感染性腹瀉可以通過發病季節、接觸史、喂養史以及化驗室的檢查很快查明,遵照醫囑進行治療就可以了。

  但是非感染性腹瀉發生的原因就比較復雜:因為喂養不當和過早添加輔食引起的食餌性腹瀉、對牛奶蛋白或某些食物過敏或不耐受、或者氣溫變化受涼所致、小嬰兒頻繁調換不同品牌奶粉喂養、其它疾病並發的症狀性腹瀉、環境改變攪亂了原來的生活規律造成的。

  食餌性腹瀉:過早的添加輔食,例如,雞蛋、谷類等。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嬰兒6個月以後再添加輔食。因為人類的腸粘膜屏障包括它的物理性保護機制(胃酸、粘液、蛋白水解酶、腸蠕動和粘膜表皮)以及腸淋巴組織、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細胞免疫的免疫性保護機制,要到嬰兒6個月時才能發育完善;而且消化酶系統也發育不成熟,過早的添加輔食,孩子不能很好消化;而且添加的食物的性狀也不適應該年齡段的孩子食用;在短時期內頻繁大量添加新的食品,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造成孩子腹瀉;過食生冷、食物雜亂,進食無規律,對於1歲以內的嬰兒引起腹瀉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長頻繁的調換不同品牌的配方奶粉喂養。國家規定了配方奶中必須強化的營養素品種,但在每種營養素的添加量上只規定了一個允許值范圍,因此每個配方奶生產廠家根據國家的規定,結合自己的生產工藝、成本和市場的需求制定了自己的產品的配方。同時有的廠家以母乳為藍本,經過研發也添加了一些國家還沒有規定,但母乳中存在的、對嬰幼兒生長發育非常有益的營養物質。並且每個廠家根據嬰幼兒不同的發育階段的特點研制和生產了一系列的配方奶粉,因此說每個廠家生產的配方奶與其它廠家是有區別的,因此頻繁的調換不同品種的配方奶粉,很容易造成孩子消化道不適應,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而發生腹瀉。尤其現在配方奶粉市場目前競爭十分激烈,一些人出於某種目的在網絡等媒體上散布一些不負責任言論,誤導一些不明真相的家長,也不顧小嬰兒換奶粉需要循序漸進逐漸替換的原測,馬上給自己的孩子換另一種品牌的奶粉,結果造成孩子胃腸道不適應,引起腹瀉。

  氣候變化:天氣突然變冷,腹部受涼腸蠕動加快;暑天氣溫高,濕度大,可影響胃腸功能,降低消化液分泌,消化酶活力降低,也會引起腹瀉。

  症狀性腹瀉:小兒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等腸道外感染時,因發熱及毒素作用而使消化功能紊亂導致腹瀉。

  過敏性腹瀉:嬰兒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中,腸道的通透性較大,一直持續到3~4個月時。加上消化蛋白質的酶系統也發育不成熟,造成進入體內的蛋白質未充分分解即吸收入血,引起胃腸道過敏反應。小嬰兒又缺乏分布於腸粘膜表面的保護性抗體——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此類抗體可使腸道細菌在粘膜表面造成炎症,這樣便加速了腸粘膜對異種蛋白吸收,誘發胃腸道過敏反應,造成腹瀉。一小口食品中的抗原量可能是母乳中同種抗原的1000倍。過早添加輔食或者進食配方奶都有可能發生過敏反應。過敏反應可分為速發型和遲發型食物過敏反應兩種。速發型通常發生在進食含有過敏原的食物之後2小時內,症狀一般較重。遲發型一般發生在進食後數小時或者數天後,症狀相對較輕。牛奶蛋白過敏者除了出現腹瀉、腹痛、皮膚瘙癢、荨麻疹、濕疹外、還可以引起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嚴重危及生命的表現。對牛奶過敏的人還可能引起交叉性過敏反應:對羊奶、動物皮毛、肉、豆類與蛋類也可能過敏。因此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診斷清楚,根據醫生的意見再決定選用何種基質的配方奶粉。牛奶過敏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尤其對於有過敏傾向家族史的孩子。

  有的媽媽可能不解,說:“我的孩子曾經吃過××奶粉不過敏,怎麼這次吃了你們的奶粉卻過敏了?”其實,恰恰因為第一次吃了××以牛奶為基質的配方奶粉。其中的牛奶蛋白作為過敏原和機體接觸過一定時間後,產生相對應的抗體IgE,機體處於致敏狀態。致敏期的時間可長可短,這段時間內沒有臨床症狀,當再次接觸過敏原(即牛奶蛋白)後,方可發生過敏反應。所以說,往往第一次接觸到的物質不會過敏,反復的接觸後,可出現過敏性症狀。反復接觸後,症狀一般會逐漸加重。牛奶中含有多種蛋白質,其中5種具有過敏原性,以酪蛋白和β-乳球蛋白過敏原性最強。所以有的配方奶生產企業現已增加了配方奶中α-乳清蛋白的含量(達到18%,母乳中含有29%,一般配方奶為6%,牛奶為3%),降低了β-乳球蛋白的含量(母乳中沒有β-乳球蛋白),就會減少過敏的風險。

  糖原性腹瀉;有少數的孩子由於小腸黏膜缺乏特異性雙糖酶,使得食物中雙糖不能充分被水解為單糖影響其吸收,在腸內形成高滲物質,引起滲透性腹瀉。多見的是乳糖酶缺乏引起而引起腹瀉。乳糖酶缺乏包括,原發性乳糖缺乏和繼發性乳糖缺乏。原發性乳糖缺乏除了先天性乳糖酶缺失外,還包括由於生理性缺乏引起的發育性乳糖缺乏和遲發性乳糖不耐受。發育性乳糖不耐受是因為胎兒乳糖酶在足月時才發育充足,所以早產兒因為乳糖酶缺乏且乳糖酶活力低下,吃進去的乳糖不能被消化,而發生腹瀉。遲發性乳糖酶缺乏,一般嬰兒哺乳期小腸黏膜上的乳糖酶充足,3~5歲逐漸下降,部分兒童可引起乳糖酶缺乏或乳糖酶不耐受,東方人發病率高。繼發性乳糖缺乏引起的腹瀉多是因為急性腸炎小腸黏膜受損,存在於小腸黏膜頂端的乳糖酶最易受累,且恢復的慢,當進食含有乳糖的配方奶、母乳或者食物時,出現不耐受,多表現為水樣便腹瀉,糞便含有泡沫,具有酸臭味。腹瀉嚴重可以引起脫水酸中毒。一般急性腸炎在急性期大約有60~70%有乳糖酶缺乏。大約在急性腸炎痊愈後2~3周乳糖酶功能才逐步恢復。

  需要提醒注意:當孩子進食配方奶後引起腹瀉,必須要分析原因:不能簡單判斷是牛奶蛋白過敏還是食物不耐受,雖然牛奶蛋白過敏和食物不耐受都會出現腹痛、腹脹、腹瀉等相似的症狀,但是牛奶過敏和對牛奶不耐受,在醫學上是不同的兩個概念。“牛奶不耐受”主要是指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症與牛奶過敏的發病機制不同:牛奶過敏反應是人體對食物抗原產生的過敏反應,與免疫系統的反應有關。乳糖不耐受是因為腸黏膜上乳糖酶缺乏或缺失,人體便無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所引起的。目前一些醫院都做相關的化驗,建議去醫院進行鑒別,指導孩子今後的喂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孩子被燙傷,正確急救是關鍵

當熱的液體潑在孩子衣服上的時候,在脫衣服之前,應立即用冷水將浸透的衣褲沖透,盡快降低局部的溫度,否則會使皮膚的燙傷變重。家長可根據燙傷的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  如果燙傷的程度不嚴重,可以輕輕地將衣服脫下來

小兒手足口病治療

1、服用抗病毒的藥物,如病毒唑、病毒靈等。  2、保持局部清潔,避免細菌的繼發感染。  3、口腔因有糜爛,小兒吃東西困難時,可以給予易消化的流食,飯後漱口。  4、局部可以塗金霉素魚肝油,以頭減輕疼痛和促使糜爛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