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知識 >> 治療用藥 >> 新生兒治療 >> 狂犬病的早期臨床表現

狂犬病的早期臨床表現

  狂犬病病毒一旦侵入人體神經系統,將導致發病,發病後1~4日,臨床表現一般無特異性,但仍有一些蛛絲馬跡能能引起人勻的關注,此階段醫生稱為前驅期。有以下臨床表現:

  全身症狀有低燒、乏力、頭痛、咽痛、身體不適等。精神改變突出,病兒愛哭鬧、愛發脾氣、易發怒,大孩子表現焦慮、抑郁,個別孩子認為自己快要不行了(即瀕死感)。下面三種情況最值得注意:

  1、已愈合的咬傷外重新出現疼痛及感覺異常,如感覺過敏、發涼感、燒灼感、麻木或發癢等,但年齡5歲以下小兒很難敘述這些感覺,只是有時要求父母撫摸或者搔抓原來的傷口外。

  2、對強光、大聲比較敏感,可出現流淚、出汗、流涎及全身性肌肉張力增高;家長常敘說病兒有易驚、遇有動靜即醒的現象。

  3、吞咽食物有時有咽喉部緊迫感,一些病兒因此出現厭食,但尚能咽下食物。

狂犬病的早期臨床表現

  盡管有上述症狀,但無特殊之處,往往使家長甚至醫生們忽略,以至於許多病兒出現下述症狀時引起注意:①間斷發作狂躁和哭鬧;②病兒頻頻地唾液唾;③面色潮紅,發熱不退。

  實際上,上述三種臨床表現已屬於狂犬病興奮期的表現,而非早期症狀了。若出現痛苦而劇烈的咽喉痙攣、恐水(病兒不飲水,怕引起咽喉痙攣)、抽風、呼吸困難、精神失常、眼球震顫等,則說明病情已以相當嚴重了。另有極少見的"麻痺型",病兒沒有咽喉痙攣發作或恐水症,而是先有四肢麻木,而後逐漸發生錢幣麻痺,最後死亡。

  也許有人會問:得了狂犬病性命反正難以保全,左右是死,早期發現又有何益?其實不然,早期確診,首先可以早期隔離病人防止其唾液和分泌物染及他人,避免傳染狂犬病,同時會防止病兒因狂躁傷害自己或者他人。其次是可以盡早開始對症治療,減少病兒不心要的痛苦和及時治療各種危重症及並發症,最後,因治療早或者采用了新的療法,盡管分期付款獲救的機會,但也比治療太遲者尚存一線生還的希望,說到此,家長們對哺乳動物咬集體積累的孩子,也不要杯弓蛇影,有問題及早看病,以解除恐懼和焦慮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小孩發燒不退怎麼辦 先查原因再對症處理

傳言,用癞蛤蟆在肚皮上跳可以降溫,長沙一位心急的奶奶為了幫高燒不退的孫子降溫,依葫蘆畫瓢,請來了“蛤蟆大仙”。孫子害怕,大量出汗,20分鐘後燒果然退了,不曾想到了晚上又復發。癞蛤蟆降溫真

胍法辛可有效治療兒童ADHD和抽動障礙

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抽動障礙患兒在服用胍法辛時,其症狀評分的改善程度可達到37%。該藥可作為利他林等藥物之外的治療選擇,因為後者可導致抽動惡化。  耶魯大學醫學院兒童研究中心的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