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家長眼裡,軟軟的蹦蹦床是較安全的兒童娛樂設施。兒童玩蹦床稍有不慎,就可能骨折、脊椎損傷甚至頭部受傷;蹦床上孩子越多,危險性越大。醫生提醒家長在孩子玩蹦蹦床時要注意加強防護,並教會孩子學會自我保護,防范意外傷害的發生。
因為蹦床的緣故,7歲女孩昕昕的舞蹈夢去年就破滅了,此前她已學習舞蹈三年。
昕昕媽媽在武漢生活論壇貼吧中講述:女兒昕昕從小喜歡跳舞,去年,6歲的昕昕度過最後一個幼兒園暑假。放假後,她每天傍晚都會帶昕昕去家附近的游樂場玩,昕昕最喜歡的是蹦床。有天傍晚,昕昕在蹦床上嚷嚷著“我們比誰跳得高”,說完就跟另外一個女孩比賽跳高。她沒在意,覺得蹦床軟軟的,很安全。不到5分鐘,意外發生了,昕昕突然大哭,說腿疼。她趕緊帶孩子去普愛醫院,結果拍片顯示:左腿腿骨骨折,需要住院手術,舞是肯定不能再跳了,而且愈後孩子也不可劇烈運動,尤其是跳高以及長跑。
調查中,鮮有家長能教孩子在跳躍中正確保護自己,孩子自然是無一人知曉。記者探訪也發現,在游樂場玩蹦床項目的孩子們卻鮮有人陪護,小一點的孩子,家長跟在身後,但是4歲以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自玩耍,工作人員均表示,陪護是家長的事情。
洪山高中物理教師葉叢希分析:由高處下落到接觸蹦床這一階段,當接觸到蹦床面時,速度增加到最大,小孩子不比運動員,不會合理協調肢體動作與速度,速度增加時,肢體與肌肉狀態不能相輔相成,加之蹦床上不止一個孩子在玩,接觸蹦床面無異於接觸水泥地,發生骨折在意料之中。
中南醫院骨科副主任金偉以及洪山高中物理教師葉叢希均建議,進行群體跳躍運動時,自我防護要做到三點:第一,跳躍時雙臂抱胸,這樣可以防止受到其他人的碰撞;第二,跳起落地時不可作蹲狀,這樣可避免被其他人踩踏或者碰撞;第三,跳躍時,出現重心不穩,不可用手腕觸蹦床,還是呈抱胸狀,直接跌倒,這樣接觸面大,會將肢體傷害程度減小到最低。
小朋友玩蹦床摔斷胳膊
兩歲的朋朋跟著媽媽去動物園玩。小朋友看到動物園游樂區裡的充氣蹦床都走不動路,朋朋的媽媽也就同意買票讓他進去玩。蹦床的工作人員說大人不能進去,媽媽就在邊上看著他和四五個小朋友一起開心地玩。突然,朋朋跌倒了,趴在蹦床上哭。媽媽趕緊把他抱出來,但他還是一直哭。雖然看朋朋哭得蠻厲害的,但想到蹦床是軟的,媽媽覺得也不會怎麼樣。媽媽抱著他上了公交車,車一顛,他又醒了,醒來之後馬上喊“膀子疼”。媽媽覺得不對勁,帶他到附近的醫院做檢查。醫生檢查後告訴媽媽,小孩子骨折了。
系領帶玩過家家英3歲男孩吊死在蹦床上
據英國媒體6月27日報道,英國伯明翰市一名3歲男孩喜歡系上大人的領帶玩過家家扮爸爸,結果在家裡花園的兒童蹦床玩耍時,領帶一端意外地卡在鋼架上,男孩竟然將自己絞死。家人發現後為他急救,並迅速將其送往醫院,但最終也沒能挽回男孩的生命。男孩名叫柯裡·奧克斯,不幸發生在去年7月13日,當時柯裡的媽媽阿曼達忙著整理清洗的衣物,所以一時沒顧得上柯裡。當媽媽阿曼達發現時,柯裡脖子上纏著繼父斯圖爾特·奧克斯的領帶,領帶另一端被卡在了蹦床的鋼架上整個人被吊在了那裡。
兒童玩蹦床不如跳繩安全
孩子在蹦床上彈跳時,力量的大小和方向的掌握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可知因素,很難保證每次彈跳均能垂直地承受重力。遇到重心稍有偏斜,脊椎稍有失控,就會使脊椎的受力失去平衡。人摔倒不說,脊椎骨、關節、韌帶等都可能受損。此外,孩子玩蹦床時,注意力很難集中,容易降低對髒器的自我保護意識;振蕩還有可能對尚未發育完善的內部器官造成損傷,尤其對大腦不利。
誰來保障兒童玩具使用安全?
7月8日桐鄉版的《暑期孩子意外傷害事故頻發》,報道了兒童因缺少父母看護發生意外,提醒家長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幼兒由於自身防衛意識不強,自我保護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來自外界的各種傷害。現實中,給兒童造成傷害的還有兒童使用的玩具,這一點也往往為家長忽視。
![]() |
家長要警惕家庭“垃圾”毒害孩子
做父母的都期待自家的孩子健康成長,然而,事實卻並非盡如人意。一些家庭,只顧向孩子灌輸知識,卻在不知不覺中制造“精神垃圾”毒害著自己的孩子。 粗魯的語言 家長的語言對孩子的影響最深。一 |
![]() |
孩子指甲受傷的急救措施有哪一些
在日常生活中,貪玩淘氣的孩子,常有指甲被擠掉的意外事故發生,那麼,在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如何做好急救措施呢?本文就整理出孩子指甲受傷的急救措施,一起來看看吧。 急救措施: 1、指甲被擠掉時,最重要的是防止細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