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消化科 >> 小兒腹瀉 >> 關於腹瀉 >> 小兒腹瀉發病機制是怎樣

小兒腹瀉發病機制是怎樣

  不同病因引起腹瀉的機制不同,可通過以下幾種機制致病。

  1.非感染因素主要是飲食的量和質不恰當,使嬰兒消化道功能發生障礙,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積滯於腸道上部,同時酸度下降,有利於腸道下部細菌上移繁殖,使消化功能紊亂。腸道內產生大量的乳酸、乙酸等有機酸,使腸腔滲透壓增強,引起腹瀉。

  2.感染因素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腸道感染,取決於宿主防御功能的強弱、感染量的大小以及微生物毒力(黏附性、產毒性、侵襲性),細胞毒性,其中微生物的黏附能力對於腸道感染至關重要。

小兒腹瀉發病機制是怎樣

  (1)細菌性腸炎:主要通過細菌產生毒素作用及細菌侵襲性作用為主要發病機制。

  ①腸毒素性腸炎:病原菌不侵入腸黏膜,不引起病理形態學上的變化,僅附著於完整的腸絨毛上,通過產生腸毒素致病。典型的細菌為ETEC和霍亂弧菌。其他細菌也可產生腸毒素,如耶爾森菌、鼠傷寒沙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空腸彎曲菌等。以ETEC為例,通過其菌毛黏附在小腸微絨毛上,生長繁殖,產生大量腸毒素。腸毒素有兩種,即不耐熱毒素(heat-liabletoxin,LT)和耐熱毒素(Heat-stabletoxin,ST)。LT的理化性質、免疫狀態及作用機制與霍亂毒素相同。LT與小腸上皮細胞上的受體神經節苷脂結合,激活腺苷酸環化酶,使腸上皮細胞內三磷酸腺苷(ATP)轉化為環磷酸腺苷(cAMP)。ST通過激活鳥苷酸環化酶使三磷酸鳥苷(GTP)轉化為環磷酸鳥苷(cGMP)。二者均抑制腸黏膜對鈉(同時對氯和水)的吸收,促進氯(同時對鈉和水)的分泌。使水向腸腔內滲透,液體積聚於腸道,引起腹瀉。

  ②侵襲性腸炎:病原侵入腸黏膜固有層,引起充血、水腫、炎症細胞浸潤、滲出性炎症病變、糜爛、潰瘍等,造成腹瀉。由各種侵襲性細菌所致,如志賀菌、沙門菌、EIEC、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志賀菌、EIEC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侵犯結腸;空腸彎曲菌主要病變在空腸和回腸,也可累及結腸;耶爾森菌多累及回腸;鼠傷寒沙門菌主要累及回腸和結腸。這類病原菌均能引起痢疾樣症狀,糞便水分不多,有膿血黏液,可出現痙攣樣腹痛;同時具腸毒素作用和侵襲作用的菌株,則可引起毒素性水樣腹瀉和痢疾樣症狀。

  (2)病毒性腸炎(viralenteritis):目前對輪狀病毒(rotavirus)研究較多。輪狀病毒侵犯小腸上部,嚴重者累及整個小腸。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內復制,細胞變性,微絨毛腫脹、不規則,從而使受累的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很快脫落。小腸隱窩部立方上皮細胞(分泌細胞)不受損害,增殖上移修復受損的黏膜上皮,但新生的上皮細胞不夠成熟,其酶活性和轉運功能較差。由於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造成吸收面積減少,使水和電解質吸收減少,而且絨毛裸露,造成水、電解質回滲,導致腹瀉;微絨毛上雙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造成雙糖如(乳糖)吸收障礙,不能分解的營養物質在腸腔內滯留,被腸道細菌分解,增加腸內滲透壓,使水進入腸腔,導致腹瀉加重。葡萄糖-鈉耦聯轉運機制發生障礙,進一步造成水、電解質吸收減少,成水樣便。晚近國外研究發現,輪狀病毒上的非結構蛋白NSP4引起類似於細菌毒素的作用,導致分泌性腹瀉。

小兒腹瀉發病機制是怎樣

  3.脂肪、蛋白質和糖代謝紊亂由於腸道消化吸收功能減低,腸蠕動亢進,使營養素的消化和吸收發生障礙。營養物質的丟失主要是酶功能紊亂引起同化功能障礙所致。蛋白質的同化功能減弱,但仍能消化吸收蛋白質。脂肪的同化與吸收受到影響,在恢復期,脂肪的同化作用仍低下。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也受到影響,糖耐量試驗曲線低。但在急性腹瀉,患兒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未完全喪失,對營養素的吸收可達正常的60%~90%。

  小兒腹瀉的發病機制是怎麼樣的這個問題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了,相信朋友們通過對上文的閱讀,能夠對於這方面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了吧,小兒腹瀉這個疾病是不容小窺的,如果出現了一定要及時的去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如何引導孩童度過“二次斷奶期”

寶寶入園了,卻如同發生了一場家庭戰爭:孩子歇斯底裡地哭鬧,爸爸吹胡子瞪眼,媽媽淚眼婆娑,爺爺奶奶急得天天在幼兒園門口候著……的確,對一個只有四五歲的孩子來說,上幼兒園,從一個相對自由

小兒腹瀉不適宜禁食

小兒腹瀉的高發季節,不少家長在孩子腹瀉後對他們節食甚至禁食。專家提醒,這是錯誤觀念,因為腹瀉的孩子尤其需要通過飲食補充營養。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的趙聰敏教授說,對腹瀉的孩子不宜禁食,而應該提倡合理膳食。他說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