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是腹瀉的高發季節,此時人們常因過食生冷、誤食不潔食物等導致腹瀉。尤其是抵抗力較差的老人和兒童,家人要多加留意,出現腹瀉要及時補液,切勿亂用抗生素。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個別人2~3次或每2~3日一次),糞便的性狀正常,每日排出糞便的平均重量為150~200g,含水分為60%~75%。
出現腹瀉,許多人都習慣自行服藥,部分患者甚至一腹瀉就用抗生素,把抗生素當作“萬能藥”。其實,腹瀉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過食生冷食物、天氣突變、飲食規律改變等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腹瀉,使用抗生素治療是沒效果的。即使是感染性的腹瀉,醫生也會要求先做大便細菌培養,再選用合適的抗生素治療。
其實,對於腹瀉的孩子,首要任務是馬上補液。腹瀉會引起人體液體、電解質、營養的缺失。腹瀉嚴重者,一旦脫水,很可能引發腎衰,甚至導致死亡。小兒腹瀉更是如此,在送醫前,別忘了及時補充水分。
此外,腹瀉也要注意補充營養,可以吃一些易消化、有營養的食物。
小兒秋季腹瀉,不妨試試運用推拿手法,配合幾個穴位來護理,加強療效。
脾土穴:在拇指桡側邊緣。家長用左手食指、拇指捏住小兒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兒拇指桡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
板門穴:在手掌大魚際平面。家長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兒手掌大魚際。
外勞宮穴:在小兒手掌背正中。家長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兒手掌背中心的外勞宮穴。
內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作圓,內八卦穴為一圓圈。家長用左手捏住小兒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兒掌心做圓圈運動。
摩腹:家長全掌放在小兒腹部,做圓周運動。
捏脊:主要作用於小兒後背的脊柱及兩側。家長以雙手食指輕抵脊柱下方長強穴,向上推至脊柱頸部的大椎穴。同時雙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動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時,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六遍結束後,用兩手拇指在小兒的腎俞穴輕抹三下即可。捏積療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一旦發生腹瀉,無論輕重,不要隨便自行口服止瀉藥,最好及時到消化內科、腸道門診就醫,進行規范化治療。
![]() |
小兒肺炎疾病的飲食療法是什麼樣子的
一、胃功能受損,尚未恢復常態。出現面色青黃、食欲不佳、食後易腹脹、大便不調、消化不良等。此時,可給予一些健脾開胃的食療。 ①臘鴨肫粥:用臘鴨肫1個,淮山藥10克,芡實10克,粳米100克。先將臘鴨肫洗淨、切碎 |
![]() |
孩子誤服藥物的應該緊急處理
孩子容易誤服藥物的原因很多,例如:孩子多喜歡吃糖果,又缺乏鑒別能力,有時把帶有甜味和糖衣的藥物當成糖果吃,還有的把有鮮艷顏色、芳香氣味的水劑藥物、化學制劑當成飲料喝引起中毒。另外,幼兒好奇心強,模仿大人服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