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消化科 >> 小兒腹瀉 >> 小兒腹瀉診斷治療 >> 嬰兒腹瀉中醫療法

嬰兒腹瀉中醫療法

  【概述】

  嬰兒腹瀉又稱為消化不良,是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的一種胃腸道紊亂綜合征。本病為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1歲以內者占有半數,對患兒的健康威脅較大。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原則上可分為非感染性(如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完善,消化酶活性低,神經系統對胃腸道的調節功能較差,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喂養不當和氣候因素等)和感染性(如腸道內、外感染)兩類。本病四季皆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輕則遷延日久,影響小兒營養,生長和發育;重則可引起嚴重脫水,代謝性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故臨診時必須十分重視。

  【臨床表現】

  根據腹瀉的輕重可分為輕型(單純性消化不良),即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水樣便,或兼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和少量粘液。重型(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腹瀉每天10次以上,便中含有大量水分,混有較多粘液,並伴有發熱、嘔吐,食欲低下,皮膚干燥,精神萎靡,若不及時治療,可逐漸出現脫水和代謝性酸中毒症狀,故在臨床上必須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按祖國醫學辨證嬰兒腹瀉分為寒濕瀉、濕熱瀉、傷食瀉、脾虛瀉等,現介紹如下:

  1.寒濕瀉 大便稀薄多沫,色淡無臭,腹痛腸鳴,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長,苔白膩,脈儒,指紋色紅。

  2.濕熱瀉 腹痛即瀉,急迫暴注,大便色黃褐熱臭,身有微熱,口渴,尿少色黃,苔黃膩,脈滑數,指紋色紫。

  3.傷食瀉 院腹脹滿,瀉前哭鬧不安,瀉後痛緩,大便量多酸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多矢氣,常伴有嘔吐酸馊,口奧納呆,不思乳食,苔厚或垢膩,脈滑。

  4.脾虛瀉 久瀉不愈,或經常反復發作,面黃神疲,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夾有奶塊或食物殘渣,或每餐過後即瀉,苔薄,脈儒。若腹瀉日久不愈,進而可損及腎陽,瀉下不止,完谷不化,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舌淡苔薄,脈軟無力。

  【診斷和鑒別】

  1.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對本病的診斷並無困難。

  2.鑒別診斷

  (1)生理性腹瀉:多見於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消化系統發育不健全所引起。這類嬰兒外觀虛胖,常有濕疹,僅有大便次數增多,而無其他症狀。

  (2)細菌性痢疾:腹痛、腹瀉,裡急後重伴膿血便為主要症狀,患兒一般有菌痢接觸史,大便細菌培養可發現痢疾桿菌。

  【治療】

  1.治療原則 結合臨床根據辨證後的屬型擬定以下各種治療原則,寒濕瀉者,治宜溫中散寒,化濕止瀉;濕熱瀉者,治宜清熱利濕,調中止瀉;傷食瀉者,治宜消食導滯,和胃止瀉;脾虛瀉者,治宜健脾益氣,溫陽止瀉;脾腎陽虛者,治宜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2.常用穴位 腹、臍、七節骨、龜尾、脾土、大腸、足三裡等穴。

  3.常用手法 摩法、揉法、推法、按法、擦法、捏脊法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多角度賞識讓孩子充滿自信

尊重和愛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由衷地欣賞、贊美孩子,需要家長學會從多個角度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用發自內心的喜悅感染、打動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  角度一:正面強化,贊揚孩子眾所周知的優點  今年6歲的

專家提醒:兒童吃魚不宜吃“肉食魚”

兒童吃魚應避開“肉食魚”  前言:兒童食品安全專家提醒,小孩吃魚應盡量選擇吃草魚、鲶魚等草食類魚,避免吃肉食類魚,做到“有所食,有所不食”,正確選擇吃魚身上的部位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