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消化科 >> 小兒腹瀉 >> 小兒腹瀉基本常識 >> 引起寶寶腹瀉的原因分析

引起寶寶腹瀉的原因分析

    寶寶腹瀉的發病因素分為三方面:體質、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亂。嬰幼兒腹瀉是一組多病因的臨床綜合征,為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衛生部將其列為兒保四病之一。臨床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排稀便和水電解質紊亂。按其病因可分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兩類。前者多為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有關;後者多由飲食因素和氣候因素引起。下面針對這兩個因素進行詳細介紹。

    1.非感染因素

    (1)氣候因素: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或天氣過熱消化液分泌減少等誘發消化功能紊亂致腹瀉。

    (2)飲食因素:喂養不當;過敏性腹瀉,如對牛奶或豆漿等過敏而引起;原發性或繼發性雙糖酶(主要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腸道對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瀉。

    2.感染因素

    (1)細菌感染: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沙門菌等。

    (2)寄生蟲:常見為藍氏賈第鞭毛蟲、阿米巴原蟲和隱孢子蟲等。

    (3)真菌:致腹瀉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小兒以白色念珠菌多見。

    (4)病毒感染:寒冷季節的嬰幼兒腹瀉80%由病毒感染引起,以輪狀病毒最常見,其次有星狀和杯狀病毒、腸道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腸道腺病毒等。

    (5)腸道外感染: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膚感染或急性傳染病時,可由於發熱、感染原釋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療、直腸局部激惹作用而並發腹瀉。

    (6)濫用抗生素引起的腹瀉:長期、大量地使用廣譜抗生素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腸道正常菌群減少,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有學者稱之為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在我國小兒腹瀉是居第二位的小兒常見多發病,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每年有一兩次發病高峰,一為6、7、8月,二為10、11、12月。冬季天氣寒冷,家長要注意寶寶腹部保暖,注意飲食,避免引起寶寶腹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寶寶被割傷後的急救處理有哪些

家有淘氣的小寶寶,媽媽們最害怕的可能就是寶寶被尖銳的東西割傷,本文就提醒媽媽,如果寶寶被割傷了,也不要太慌張,正確的做好急救措施才是關鍵。  根據割傷的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急救處理:  較度的傷口  用清水清洗受

寶寶吃糖丸(脊灰疫苗)5大注意事項

寶寶吃糖丸注意事項1:注意服用時間  寶寶出生滿2個月開始服糖丸,每次服1粒,連服3次,每次間隔≥28天,在1歲半-2歲時各加服一次,4歲有需要也可復服一次。此外在寶寶喝完母乳後的兩個小時內不能吃糖丸,因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