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消化科 >> 小兒便秘 >> 關於便秘 >> 寶寶便秘的家庭護理秘籍

寶寶便秘的家庭護理秘籍

  嬰幼兒便秘雖然談不上什麼大病,但如果長期出現,糞便在嬰幼兒的腸道內停留時間過久,排洩物中細菌會分解產生許多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容易流到血液中而被身體吸收,的身體如果吸收的毒素過多,超過肝髒的解毒能力,毒素就會經血液又流入大腦,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引起頭暈,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等症狀,直至最後影響的智力發育。

  便秘是指腸子運動緩慢,水分吸收過多,導致干燥堅硬,次數減少,排出困難。由於嬰兒膳食種類較局限,常吃的食物中纖維素少而蛋白質成分較高,因此很容易發生便秘,嬰兒便秘時,主要表現為每次排便時啼不休,甚至發生肛裂。肛裂的發生使嬰兒對產生恐懼,造成惡性循環,時間久了,可引起腹脹、食欲減退和睡眠不寧等症狀。因此,嬰兒便秘應及時解除。由於嬰兒的胃腸道神經調節不健全,胃腸功能發育不完善,若用通便,容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發生等。所以,對嬰兒便秘,食物療法是最理想的。

  引起便秘的原因

  原發性因素

  1.飲食因素

  一些人飲食過少,食品過精過細,食物中的纖維素和水份不足,對腸道不能形成一定量的刺激,腸蠕動緩慢,不能及時將食物殘渣推向直腸,在腸內停留時間延長,水份過多吸收而使糞便干燥。進入直腸後的糞便殘渣因為量少,不能形成足夠的壓力去刺激神經感受細胞產生排便反射而引起便秘。

  2.排便動力不足

  排便時不僅需要肛門括約肌的舒張、提肛肌向上向外牽拉,而且還需要膈肌下降、腹肌收縮、屏氣用力來推動糞便排出。年老體弱、久病臥床、產後等,可因膈肌、腹肌、肛門括約肌收縮力減弱,腹壓降低而使排便動力不足,使糞便排不干淨,糞塊殘留,發生便秘。所以老年人多出現便秘。

  3.拖延大便時間

  一些人把大便當作無關緊要,可早可遲的事,忽視定時排便的習慣;或因工作過忙、情緒緊張、旅行生活等,拖延了大便時間,使已到了直腸的糞便返回到結腸;或因患有肛裂和等肛門疾病、疼痛、害怕出血、不敢大便而拖長大便間隔時間。這都可能使直腸壁上的神經細胞對糞便進入直腸後產生的壓力感受反應變遲鈍,使糞便在直腸內停留時間延長而不引起排便感覺,形成習慣性便秘。

  4.水份損失過多

  大量出汗、失血及等均可使水份損失,代償性引起糞便干結。

  繼發性因素

  1.器質性受阻

  腸管內發生狹窄或腸管外受到壓迫時,如腸管良性和惡性腫瘤、慢性炎症所引起的腸腔狹窄變小、巨結腸症引起的直腸痙攣狹窄、手術後並發的腸粘連、部分性腸梗阻等,或腹腔內巨大腫瘤,如卵巢囊腫、子宮肌瘤,以及、腹水壓迫大腸等,可控糞便通過受到障礙,在腸管內停留時間過長,形成便秘。近年來通過排便造影、肛腸測壓、結腸傳輸時間測定、盆底肌電圖等技術檢查手段,發現了新的便秘類型,稱出口處梗阻型便秘(或盆底肌功能不良)。特點是排便時盆底出口處出現梗阻因素,其中有些可經外科手術消除或緩解。

  2.大腸病變

  如過敏性結、大腸憩室炎、先天性巨結腸等疾病可引起大腸痙攣、運動失常,使糞便通過不暢而發生便秘。

  3.藥物影響

  服用碳酸鈣、氫氧化鋁、阿托品、普魯本辛、嗎啡、苯乙哌定、碳酸铋等及鉛、砷、汞、磷等金屬中毒都可引起便秘。長期濫用瀉藥,使腸壁神經感受細胞的應激性降低,即使腸內有足量糞便,也不能產生正常蠕動及排便反射,因而導致頑固性便秘。

  4.精神因素

  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驚恐、情緒緊張、憂愁焦慮或注意力高度集中某一工作時會使便意消失,形成便秘。

  另外還有神經系統障礙、內分泌紊亂、維生素缺乏等亦可引起便秘。

  便秘的家庭護理

  借助藥物

  如果寶寶已經便秘三天以上了,媽媽可以使用藥物來幫助寶寶解決便秘苦惱,如吃適量的瀉藥,或用“開塞露”栓劑插入孩子的肛門內,讓藥液在腸子裡保留一段時間後再讓孩子排便,結果寶寶的糞便會很快就輕松地排出來。

  但值得提醒的是:嬰幼兒的胃腸功能發育還不太完善,最好不要長期使用藥物來通便。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應急措施,因為這樣容易傷害寶寶的身體,甚至會引起嚴重的腹瀉問題,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建議媽媽們最好少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媽媽親吻寶寶的7大不宜

疾控專家提醒,新生兒和嬰兒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低下,如果母親攜帶病菌,很可能通過口唇的親密接觸,把病菌傳染給寶寶。  媽媽們應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尤其是在下列七種情況下,不宜親吻寶寶:  NO.1出現水疱  媽媽如

寶寶濕疹症狀及護理工作

哺乳期媽媽也許會發現,嬰兒濕疹並非同個模樣。這是因為寶寶的體質不同,患病因素不同。因此會出現不同類型的濕疹。常見的嬰兒濕疹有三種:最常見的濕潤型濕疹,其次是干燥型濕疹,再次是脂溢型濕疹。下面詳細為您講解。  一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